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云

  摘要: 本文从文学创作灵感的实质、作用以及获得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灵感产生的途径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 灵感 实质 作用 获得
  
  灵感源于古希腊文,原意为神的灵气,表示一种神性的着魔,由古希腊最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用以描述诗人创作时的那种热情奔放的精神状态,至今已经沿用了两千多年。自古以来,灵感就与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人类文明史上传为佳话。作为一种最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文学创造极需通过灵感的点化和突破,极大地丰富写作材料,拓宽内容,升华主题,感染读者。
  
  一、文学创作灵感的实质
  
  灵感的产生带有突发性,事先毫无预感,是很多文学创作家苦苦追求的一个“豁然开朗”的境界,它能使作家在创作时“灵光一闪”,文思泉涌,势不可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斗酒诗百篇”都是受灵感的顿悟而发。很长时间以来灵感一直被认为是外在于文学创作家的一种无从把握的神力,是一种神灵感应。实际上灵感酝酿于潜意识之中,是任何创造性工作都会发生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特殊形态,建立在长时间的准备、经久的实践和沉思之上。它是思维运行发展到关节点时产生质的飞跃,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作为一种思维突变性飞跃方式,灵感对文学创造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创作灵感的作用
  
  文学创作决不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繁杂多变的信息刺激作简单地拷贝,它必须逐步渗入事物的里层,穷其本源,获取根本性认识,通过语言文字载体,使人类的一切得以相互传递和交流,并使人类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后人对前人的成果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突破、超越。这些都得借助于灵感,它能帮助探索事物发展的奥秘,获得本质的认识,推动认识的发展。文学创作过程中闪现灵感的火花,它将燃亮作者的思维,平添文章的新意,强化写作的质量。我国晋代文学评论家陆机在《文赋》中写道:“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际,来不可遏,去不可止。”“应感之会”指的就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文思豁然开朗,情感突然强烈,形象突然清晰,语言畅达的灵感爆发阶段,此时灵感如一道闪光,突然照亮作者的思路,使之茅塞顿开,文思如泉涌。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特别是其中的神来之笔,如一句绝妙的话、一个精彩的戏剧场面、一个动人的艺术形象,都常发端于灵感涌现之际。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三、文学创作灵感的获得
  
  灵感需要文学创作家的辛勤付出。文学创造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作家在获得素材后,必须苦心经营,几经推敲,方可成文。“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艺术大师列宾的这句名言揭示了灵感的本质特征,即:灵感以创作家们热烈而顽强地致力于创造性解决问题为基础,需要以劳动的热情培育和辛勤汗水的浇灌。任何成果只能从辛勤耕耘、奋发进取中获得。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不管什么人,如果闭目塞听,无所事事,灵感决不会垂青于他。
  灵感需要文学创作家大量的知识积累。任何灵感触发的佳作都是作家调用平生的记忆信息,厚积薄发而形成的。知识,是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和认识成果,它正确反映了作为认识对象而存在的客体自身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是灵感产生的直接土壤。大量知识的日积月累,在作家头脑中建立起许多间断的、暂时的联系,这些联系在作家长期研究和思考某一类问题的过程中,挥之不去,驱而不散,时而有序,时而无序,不断撞击,经常变换,一旦受到某种情境的刺激,就可能像接通了电源,立即大放光明,这就是灵感的闪现。大量知识的积累为灵感的产生做好了准备工作。
  灵感的产生离不开文学创作家的实践经验。作为最有突破性、创造性的一种认识,灵感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植根于创作家们的实践经验。文学创作家的生活和写作实践经验越丰富,灵感越有可能出现,一个经验贫乏的人是很难产生灵感的。俄国画家列宾曾说,人们在那儿高谈阔论着天启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他却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联接起来。去除空谈与幻想,踏踏实实地前进,对自己追求的目标进行坚忍不拔的劳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生活经验,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灵感。
  总之,灵感散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期待我们去发现它。艺术大师罗丹就曾一语破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人都不应当抱怨没有灵感的青睐,而应当培养一双“发现”的眼睛,博览群书,积累广博的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敏捷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进行艰苦的实践。只有对创作的孜孜追求和不畏艰难的长期努力,尊重灵感发生的规律,才有可能在无法预定的某个时间,迸发出“顿悟”的灵感,使认识攀上一个新的高台,在文学创作领域获得灵感之光,取得成功的硕果。
  
  参考文献:
  [1]于光远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0,文学类:524.
  [2]路德庆主编.中国写作大辞典.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390.
  [3]董学权,江溶主编.当代世界美学艺术学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648.
  [4][美]莫蒂默・艾德勒,查尔勒・范多任.西方思想宝库.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4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