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晓芸

  摘要: 诚实守信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操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旨在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教育。本文主要从诚信层次方面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提高诚信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教育 措施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和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是实践“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保证[1]。中华民族有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传统,诚信铸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失去诚信,整个道德体系就会动摇。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诚信更加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和主要参与者,更应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一、大学生诚信层次
  
  当代大学生诚信分为三个层次,即行为中的诚信、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诚信、信念和人格的诚信,也即行为选择层次、习惯层次、节操层次。三个层次循序渐进,显出诚信修养的不同阶段,在大学生中进行诚信教育要从选择层次开始,进行行为选择的训练,然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习惯,使诚信成为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最后再进入节操层次,把诚信作为信念和人格,这样的境界是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的榜样。
  
  二、大学生诚信现实表现
  
  1.大学生在行为选择层次的表现。
  在大学校园内,存在着大学生同时与几家用人单位签约,导致大部分的合同不能落实的现象,既耽误了用人单位用人指标的实现,也耽误了其他同学找工作的机会。还有的大学生存在着毕业多年不还大学期间贷款的现象,不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住址告诉学校,使学校和银行方面找不到人,收不回贷款。对于国家助学贷款指标的下放,银行因担心大学生的信用问题而采取消极的态度,为贷款设计复杂的担保程序,学校因对自己学生信用状况失去信心而不愿意担保,使其他贫困讲信用的学生在助学贷款过程中困难重重。
  2.大学生在习惯层次的表现。
  大学生在平时行为中,有的有造假做伪证、浮夸伪饰、虚假承诺等坏习惯,破坏了大学生的群体诚信形象,给大学生群体诚信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在看重诚实品质的社会环境中,失去诚信就失去了人们的信任。
  3.大学生在节操层次的表现。
  大学生在老百姓心中是天之骄子,他们在社会道德建设中起举足轻重作用。他们在诚信修养上,如果仅停留在行为规范的层次上,这样的诚信不足以成为诚信榜样,只有进入理性层次,进入信念层次,进入人格系统的诚信,视诚信为生命,达到“诚信即我,我即诚信”的地步,才能成为真正的诚信榜样。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1.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主的教育理念。
  德育是心育,贵在感应和共鸣。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升素质,这才是德育的康庄大道。德育不能见事不见人,必须动真感情,充满人文关怀。高校德育课是实施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建立和谐融洽、平等对话的德育氛围,提升其人文精神。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必须做到真正尊重和维护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满足其被认可、受尊重的心理需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在诚挚而热情的关怀下提出严格的要求,才能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者的要求和引导,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特点,我们应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要求,把例如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和择业诚信评价等具体行为都明确为可量化指标,由学校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进行跟踪评比后,确定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对其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记载的内容既有学生讲诚信的优秀表现,也有不讲诚信的缺点记录。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的个人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开展诚信教育,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教师在诚信教育中,要做学生的榜样,加强道德修养,以正直、诚实、严谨、科学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具有坚定的敬业精神,并以此提高教育的质量。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还要注意“言必信,行必果”,从而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带动广大学生树起诚信的形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4.制定大学生诚信的日常行为规范机制。
  根据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的实际情况,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明确大学生的诚信规范。诚信教育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要求学生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明礼守纪、拾金不昧、团结友爱等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从具体事情入手,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
  诚信观念的确立关键在自律,但必须有刚性措施。高校要在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诚信教育制度化的有效途径。一是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激励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二是建立惩处机制,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2]。
  6.完善学校诚信监督机制。
  面对学校的诚信危机,学校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信用监督机制,对诚信教育的开展和落实,对诚信评价的公开、公正、民主程度予以监督,拒绝诚信教育和管理部门的“失信”[3]。我们应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保证学校诚信监督机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生诚信得分还应如实记录于其本人的诚信档案,并填入毕业生登记表,在择业时供用人单位参考。另外,还可以建立诚信档案网上公示制度,增强诚信档案的透明度和约束力。
  7.形成诚信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诚信教育,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既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使青年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诚信教育必须贯彻始终,要从学生进校起,就开始为他们普及诚信教育,通过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和学术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向欣.关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6):86-90.
  [2]徐仁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3,(5):6-8.
  [3]钟建宁.新形势下大学生诚信教育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8):111-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