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地理合作学习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峰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爱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下面谈谈我的一点见解。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两种合作学习模式:
  
  一、“互助”合作学习模式
  
  这种学习模式我主要运用于课堂教学。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师生、生生、组组)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这种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既重视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必要的社会技能。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把教学过程建立在多边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师生角色上,教师是“导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意识和能力,而教学的重点则放在学生的“学”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在运用机制上,强调合作、竞争与个体化行为兼容并存,并以合作行为为其根本特色。
  互助一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互助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主要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知欲望)――小组讨论(互助合作的主体。学生依据资料,就探究目标开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互助合作的关键。先由各组代表发言,汇报本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并就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诱导)――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归纳。
  案例1:课题:交通与旅游
  教学目的:复习巩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旅游资源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列车时刻表和利用公路交通图外出旅行的基本技能,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服务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设疑,确定目标]我首先利用电脑制作的课件向同学们介绍山东省闻名的旅游景点:济南、泰山、曲阜等地,激发学生的爱好。然后确定课堂学习目标为:周末山东二日游旅行计划。全班每六人为一组,要求各小组讨论并制订各自的旅行计划。具体要求(课上印发给学生)如下:
  目的:山东二日游
  时间:周五18:OO―周日24:OO
  旅游景点及游览所需时间:(根据爱好、时间自由选择)
  1,泉城――济南:(大明湖、趵突泉群、千佛山)需一日
  2,东岳――泰山:需一日,徒步登顶一般需4―5小时,体力较差者可乘汽车至中天门,再乘坐游览索道至岱顶;
  3,东方圣城――曲阜:(孔府、孔庙、孔林)需一日,若加周边“亚圣故里”等景点,需二日
  资料、工具:简明列车时刻表、山东省交通图、一根小绳和直尺
  [小组讨论]各组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很快选定了各自的旅游景点,并自行分工,开始商讨具体行程的安排。
  我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发现各组在列车时刻表的阅读、公路里程和所需时间的估算等共性的问题上碰到了困难。于是要求暂停,请各组同学把自己碰到的问题和困难说出来,大家共同探讨,互相帮助,不用我解释,很快同学们就自己解决了问题。讨论继续进行,各组分别拿出了自己的计划。
  [展示成果,全班交流]先是各组派代表展示、宣讲本组的旅行计划和具体日程安排。然后同学们对各个方案在景点选择、时间安排、行程安排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做了充分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一节课在紧张的讨论和积极的争论中结束了。
  
  二、“建构”合作学习模式
  
  这种学习模式我主要运用于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这种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协作为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为主要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环节:
  1,结合活动主题查找资料。以学生现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查找、收集资料。
  2,整合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各小组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依据资料状况和个人爱好,讨论确定本小组研究方向,并共同设计活动方案。
  3,合作探究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发挥个体优势,相互团结协作,开展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方法介绍。该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探索,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4,交流拓展解决新问题。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会碰到新的问题,也会提出新的疑问,各小组就其疑问相互交流。教师予以适当点拨,最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合理化的建议。
  5,活动评价。采用指导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三结合的方法,注重考虑学生参与的态度、分析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活动过程的体验。
  
  三、合作学习实施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学习内容的选定。在地理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任务(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呢?国内有学者研究认为,蕴涵有下列因素的教学任务(或学习内容):互动、互助、协同、整合、求新、辨析、评判、表现等适合于合作学习。也有研究表明,合作学习适合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
  2,分组的技巧与课堂的布置。合作学习离不开小组之间的相互合作,科学合理的分组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来确定合作小组的规模,课堂的布置则依据小组的规模而定。
  两人小组。两人组合是合作学习的最小单位,一般以同桌组合为主,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只适用于难度不大的内容;四人小组。一般以座位为基准,前后四人为一组,空间结构为“田字格”型。多数合作学习内容都是以四人为一组来完成,它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能较轻易实现,也较符合日常课堂教学的需求:6―8人小组。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即把学习能力不在同一个等次的学生分为一组,同时注重男女同学的搭配。目的在于组内同学互相带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课堂的空间结构可以设计成“马蹄”型或“u”型。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比较适用于难度较大、要求技能较高、比较复杂的内容。
  3,教师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是课程的复制者,而应是课程动态的建构者和生成者;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成为研究者;要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还必须充当合作者、治理者和促进者。教师必须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适时地监督与介入,认真观察学生是如何解决问题的;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表扬某些小组以强化其良好行为;及时发现、制止偏离主题或音量过大的行为;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予以点拨,使各小组的讨论能够顺利开展。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合作学习这种新课程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经验。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我也碰到了许多难题,产生了许多迷惑,比如:如何把握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况:如何更合理、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才能使这种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更完善、更有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