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自主研究性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翟赛冠
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然而要将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就要求教师精心策划课堂教学过程。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按照“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创设问题情景,确立目标和方向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正如袁振国博士指出的那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它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究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创设问题情景,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疑惑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中。例如,教师在讲授“Where’s the Post Office?”一课时,授课前可以把一幅图挂在墙上,并就画面所涉及的asking the way和offering help等知识点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充分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对确定的问题进行思索,大胆猜想、假设、预测,思考自己准备用何种方法去进行探究,去设计自己探究的方法、步骤和这样做的理由。然后。请学生就“How?What?Why?Where?When?”等问题分组准备,最后makeup a dialogue。画面的非完整性、不确定性可以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力地促使学生广泛、灵活地思考,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应变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二、由猜想、假设、实践到自主参与探究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阅读方法是猜读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在这一步骤中,教师不妨让学生自由结合成4人小组,就画面中创设的问题情景展开联想,大胆猜测。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共同磋商,探究热情十分高涨。最后,各小组成员分别表演各种asking the way和offering help的表达方式。
三、梳理、归纳、概括理论
中学生学英语时往往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根据本族文化的模式、思维定势,来理解、思维和表达英语,因而常常产生误解,造出病句。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对同一语境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从其对称、和谐、简洁、协调的形式中找到英语语言变化的规律。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实践操练,对这一语境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初步认识,此时,教师应就学生提出的不同表达方式、各种意见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归纳,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从而使学科内容结构化。在这一步里,宜把涉及到的有关asking the way和offering help的主要语言表达进行整理。
四、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扩展、创新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归纳,既获得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进行“再实践――再认识”活动。这样既巩固和扩展了所学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英语中许多情景表达具有相似性,但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根据情景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推,把一个语言点与另一个语言点联系起来,由此及彼,产生启发,触类旁通。这样使学生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能有效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探索真理的习惯和独立的人格。
以上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探索真理的途径,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探究,处于动态学习之中,使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研究性学习理念得到了体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