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 磊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山东省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得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子数据,对这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成人的心理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性;不同性别大学生、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生心理测评因子也存在一定差异。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测评指标 差异性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这些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到高素质人才的质量。据统计,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达到30%。20世纪末,国家教委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1991年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高达25.4%。1998年崔玉华等在首都北京的7所重点大学和1所普通大学作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者占26.4%。对北京市海淀区16所大学的调查发现,因精神方面有问题而休学的占休学人数的37.9%,退学的占退学人数的64.4%。因此,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了山东科技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交通学院等6所普通本科院校的132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问卷法。采用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心理测评的90项症状自测量表(SCL-90)进行问卷测量。发放调查问卷1323份,并进行现场答卷,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12份,回收率为99.2%,获得实验数据。Scl-90自测量表信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可靠性。SCL-90自测量表的效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1.2.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的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学习与分析已有成果奠定本研究基础。
  1.2.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获得统计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在校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描述性统计。
  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描述性统计表(表1)
  
  躯体化因子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认知障碍的行为征象。敏感指标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消极的期待亦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抑郁表现为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性症状,还以生活兴趣的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等为特征。还反映失望,悲观以及与抑郁相联系的认知和躯体方面的感受,另外,还包括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焦虑一般指那些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等。测定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是本因子的主要内容,还包括一项解体感受的项目。敌对主要从三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思想、感情及行为。其项目包括厌烦的感觉、摔物、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等各方面。恐怖因子是指恐惧的对象包括出门旅行、空旷场地、人群或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此外,还有反映社交恐怖的一些项目。偏执因子围绕偏执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而制订,主要指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观念、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精神病性反映各式各样的急性症状和行为,限定不严的精神病性过程的特征。此外,也可以反映精神病性行为的继发征兆和分裂性生活方式的特征。其他因子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具体10项指标的中位数、标准差、方差、均数、峰度、偏度、最大值、最小值数据见表1。
  2.2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x±SD)结果分析。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比较一览表(表2)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10项心理因子进行分析,获得结果,见表2。普通高校不同性别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指标呈现不同的对比结果。由表2可看出在躯体化、敏感、抑郁、恐怖因子中,男女大学生因子均数指标差异非常显著(p<0.01),女大学生的这4项指标均高于男大学生。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指标男女也存在差异(p<0.05),女大学生的指标高于男大学生,这在我们的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应引起注意。其他3项指标男女大学生没有明显差异。
  2.3城、乡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x±SD)结果分析
  城、乡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比较一览表(表3)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对于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其心理测评指标有无差异的调查结果表明,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大学生只是在恐怖指标1项出现差异。即p值为0.002(p<0.01),差异非常显著。其余9项指标未出现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城、乡大学生在心理方面无明显不同(见表3)。
  2.4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一览表。
  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一览表(表4)
  
  注:*表示p<0.05,**表示p<0.01(其他项无全国常模)
  通过对调查对象的10个心理测评指标在原始状态下的调查与分析发现(见表4),所调查的大学生在躯体化因子等5个方面表现出与全国成人常模有差异性。大学生在躯体化因子和焦虑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强迫症状因子、精神病性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差异特别显著(p<0.01);敌对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差异显著(p<0.05)。从x±SD对比来看,大学生心理因子的x±SD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敌对、精神病性5个方面要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在这5个方面大学生症状呈异常状态。而其他4项因子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在诸多社会原因的影响下,特别是应试教育、就业压力、自我价值实现等原因,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讲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心理期望预期又较高,现实与预期存在较大反差。加之大学生心理年龄又处于半成熟状态,极易出现心理失衡,因此心理测评症状因子的x±SD较成人常模要高。
  
  3.建议与结论
  
  3.1心理测试采用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心理测评的90项症状自测量表(SCL-90)进行问卷测量并获得结果。Scl-90自测量表信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可靠性。SCL-90自测量表的效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在高校大学生心理测试方面应积极采用此量表进行测试。
  3.2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有3项测评结果便显出显著差异(敏感、抑郁、恐怖),3项结果表现出差异(p<0.05),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其他因子。我们在教育教学和思想教育方面应区别对待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的放矢的教育方法。
  3.3对于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其心理测试因子无明显差异,只在1项因子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恐怖因子)。因此可以说对待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其教育标准和方法应无明显不同。
  3.4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测试因子指标与全国成人常模指标有明显差异,有5项指标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较明显差异(p<0.01),说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应引起高校大学生的管理者与教师的足够重视,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及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使大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4.
  [2]杨洪辉.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J].山东体育科技,1998,(4),4:65.
  [3]崔玉华.大学生自杀者社会心理因素和临床特点[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77.
  [4]黄健.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7,(5):95.
  [5]孙波,盛绍增.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8):60-610.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干预实验研究;课题编号(115GG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