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体育”对排球运动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毛剑阳 吴国栋
摘 要: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分析排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展露出来的“轻体育”特征。“轻体育”推动了排球运动更好地发展,排球运动也更好地诠释了“轻体育”,有利于我们对排球以及经软化后衍生的项目在文化的内涵上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 轻体育 排球运动 影响
发明排球运动的初衷是提供一种娱乐游戏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球运动的娱乐性和游戏性逐渐被竞技性所取代。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在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观看比赛,更渴望亲身体验排球运动带来的快乐。然而,排球运动的高度技巧性,往往使前来参加运动的人们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无疑会影响人们对该项运动的喜爱。“轻体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它改变了以往竞技高于娱乐的局面,并带领人们向娱乐休闲迈进。国际排联对适合大众开展的排球运动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并希望出现多种大众能够参加的排球运动。于是,人们开始从球的性能、比赛规则上进行了适合各自需要的改革,软式排球、沙滩排球、气排球等群众性排球的发明给排球运动的大家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全球性的娱乐排球运动就在这样的思潮下应运而生。
1.“轻体育”文化与排球文化的对视
“轻体育”又称快乐体育或娱乐体育,是伴随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以休闲、娱乐为目标的轻松、愉快的体育运动形式。“轻体育运动”的发展,将带来体育观念的更新和体育文化的繁荣与进步,它将通过高品位的体育手段和形式来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活动,进而提高生活质量。[1]将高强对抗性竞技项目软化成以娱乐为主的休闲性游戏活动,是现代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对运动项目的软化是“轻体育”思想的直接体现。引人注目的篮、排、足三大球,已经软化出很多项目,如足球的3 人制、5 人制、7 人制、点球游戏、抢球游戏;篮球的半场三对三、四对四、定点投篮、扣篮游戏等,在大众中已广为开展。排球与篮球、足球比较,有其特点和代表性,从竞技排球经软化创编的沙滩排球、软式排球、气排球等几个主要项目,既是休闲性游戏项目,又是赛事项目。从体育文化的角度看,排球的软化在物质层面上,质地比其他球类更明显,沙排、软排、气排越来越趋向于轻、柔、软;在行为制度层面上,既有游戏性特点,又有大赛的规范要求,比硬排规则放宽较多;贯穿于排球软化项目活动的精神理念,更趋于亲近自然,满足人们闲暇时娱乐需求。因此,排球运动项目的软化在文化内涵上更显深度。
2.“轻体育”对竞技运动的改造
竞技体育项目既是职业选手攀登人类生理极限高峰的阶梯,又是普通人从事体育锻炼的方法手段。人们既可以在观看职业选手的高超表演中获得乐趣,又可以亲身实践,从中领阅运动的快乐。从本质上来说,运动项目既是竞技的手段,也是实现“轻体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大部分竞技项目需要经历一个“软式化”的过程才能成为“轻体育”,为普通人所享用。
所谓“软式化”是相对于项目的社会存在形态的适应性而言。“一个运动项目如果只有一种社会存在形态,就不会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如果它具有多种存在形态,那么它的适应性就大大加强。社会存在的形态越单一,其‘刚性’与‘硬性’越强。多元化的社会存在形态是单一的‘硬性’与广泛的‘软性’相统一,普及性与竞技性相统一,这是运动项目‘软式化’所致力追求的目标”。[2]形态的多元化是社会性文化的显见特征,它与自然科学文化形态的区别在于:存在形态的多元化而非单一化。如同是球类,可以有足、篮、排、棒、羽毛球等多种形态;同样是篮球,可以有3 人制、5 人制、半场斗牛、投准比赛、扣篮比赛等多种社会存在形态。问题是在传统观念的桎梏下,我们往往只承认所谓“正规的比赛”方式,而对于项目的其他存在形式则持排斥的态度。这不能说我们没有认识到体育文化的本质,但至少反映了我们在社会体育文化观念上狭隘的一面。竞技运动项目的“软式化”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营造运动项目的多元化社会存在形态,从普及体育文化、拓展项目功能的角度来提高项目的适应性。这是当代社会文化社会现代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运动项目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运动项目的需求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轻体育运动”成为休闲与保健的首选,这必将导致竞技运动项目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即使成为奥运会项目之后,也要不断修改规则,使之更加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要通过修改规则来提高观赏的价值,还必须以更直接的方法成为人们亲身实践以体验运动乐趣的有效形式,以此来确保作为世界性项目的人口数量。这样,“当代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必将产生某种回归,不能只考虑竞技领域的问题”,也必须时刻关注自身的普及性问题。现代竞技运动项目的“软式化”内涵包括五个方面:运动负荷的轻松化;难度负荷的简单化;运动形式的娱乐化;运动行为的加强化;运动过程文明化。进行竞技运动项目“软式化”的途径是分化、派生、交融三种。
3.竞技排球运动的轻体育化趋向与大众排球运动的普及
群众性排球在保留竞技排球的特点之外创新性地加入了休闲性和娱乐性,其目的是为了健身和娱乐。这和排球运动创始人摩根的想法相一致,与现在世界重休闲与娱乐的趋势相符合,在其兴起后短短几年,就风靡了五大洲。现代社会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十九世纪末,与同时期产生的运动项目的传播速度和接受程度相比,群众性排球运动大大超前了。竞技性、娱乐性、休闲性、简易性、方便性是群众性排球赢得人们青睐的“法宝”。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场地器材越来越简单,要求也越来越低。场地器材性质的变化标志着目的和任务的改变,以前以竞技排球为主,现在逐渐转向大众性、娱乐性的排球运动。同时,场地器材的改变是为了适应各个层次的排球运动爱好者的需要,扩大排球运动爱好者,在全国营造火热的排球气氛,丰富全面健身计划的健身手段和健身方法,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健身活动。
从国外传入我国的专门用于改造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轻体育化”思想,已经树立了一面旗帜。“轻体育化”改造竞技体育项目,把竞技体育运动的精髓移入普通的游戏比赛中。过去基层排球比赛中的“打乒乓球式比赛”、“一人发球众人看,频繁交换发球权”和“发球得分占总得分的大部分”等现象,随着排球运动的“轻体育化”的加深,已渐渐消逝。据西北农业科技大学体育部贾齐老师的研究结果:软式排球比赛中每得一分的平均回合数为3.8±1.1次,而传统排球每得一分的回合数为1.5±0.7次。如此大的差距,表明了群众性排球运动的吸引人之处。由于球软,避免了游戏或教学时挫伤手指带来的痛苦;球轻,用力不大就能把球击起,减轻了手臂的疼痛感;球的弹性减小,避免了球触手后反弹力过大到处乱飞的现象,在比赛或游戏时能增加来回球的次数,减少比赛或游戏中断时间。而且群众性排球可以进行2人制、4人制、6人制、9人制和混合制的比赛,增加游戏的灵活性,更能适应环境。
由于将竞技排球运动进行了“轻体育化”处理,排球的硬度变软,重量减轻,降低网高,减小场地面积,初学者更容易传、垫、扣球;没有了伤害和痛楚,初学者首先能玩起来、动起来,增加比赛的来回球次数,进而增加比赛的激烈度,增加运动时的运动量,达到提高兴趣、锻炼身体的目的。这样就让人们对排球运动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激发练习者的兴趣,使兴趣成为促进排球练习的最好老师。也就是通过减低难度,让练习者从玩排球到喜欢排球再到对排球产生兴趣,由兴趣激发动机并形成利于参与排球活动的价值取向。避免出现象“硬”排球一样因难度大出现伤害事故或活动时来回球次数少导致失败太多,很少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降低对排球的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这是影响项目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竞技项目的科学性角度来看,对运动行为进行强化是运动项目所固有的功能,参加活动的人总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这种体验强化了运动行为。强化的分量就是成功动机的大小。[1]成功操作能够导致运动行为的持续和加强,直至运动习惯的形成。从本质上讲,“软式化”过程就是要通过对原本项目的改进,降低难度和运动负荷,增加成功动机,使参与者经过较少的努力就能够顺利完成预计的运动操作。另外,软式排球的是免充气的,气排球用嘴就可以完成充气的任务,在野外郊游的时候不要为球没气而扫兴、烦恼,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旅行。
排球态度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对群众性排球运动的自身特点的认识与了解,人们能懂得排球运动的健身特点;进行排球运动能够满足人们的兴趣和锻炼需要,让参与者能够玩得起来、玩得高兴;同时,群体性运动中的群体期望给练习者支持,使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保持对排球的热情,形成对群众性排球运动的稳固态度并养成参加群众性排球运动的习惯。这样就解决了排球运动普及过程中接而不受、推而不广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会主动地寻找能调节心理压力的休闲方式。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价值、功能和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以愉快、休息、放松为主要目的,带有积极、自由的主观态度的体育,必然会进入人们的休闲生活。轻体育项目的出现,软化对抗性强的项目已是必然。促成一个新的运动项目诞生的因素很多,而创造一项游戏的目的性也很重要。当新的运动项目不能形成独立体时,在推广和普及上就难以进行。同时,当新的运动项目不断发展到完全背离创生目的时,最初参与这个项目的人群必然地被阻隔在这个项目的活动之外。当今的竞技项目都由游戏发展而来,但当今很多人都无法参加游戏。排球及软化项目的发展,必须认定目标,才能稳定、有“度”地发展。这对于扩大排球人口、丰富排球文化、充实大众体育文化内容,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杰凯.论“轻体育”与竞技运动项目的软式化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04):1-3.
[2]李杰凯.论“轻体育”与竞技运动项目的软式化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04):4-5.
[3]张迎春,朱俊虹.全民健身与排球运动的审美娱乐性――兼说文化与审美影响力[J].体育与科学,1996,(1):24-25,9.
[4]周红律.对排球运动社会学理论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1,(1):27-29.
[5龚德贵.论排球运动的社会文化意义[J].体育学刊,2001,(1):39-40,46.
[6]唐玉琴.排坛改革势在必行[N].中国体育报,2000,0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