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类文章阅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晓侠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在第Ⅰ卷中出现的客观性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总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并且对这类文章阅读部分的赋分及考查形式也是相对稳定的,均放在第Ⅰ卷,设3道题或4道题,全部采用客观选择题型。这一总要求有四个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从我们平时的训练以及高考真题的考查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该题区分度较大,失分率较高。因此,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复习仍是我们语文备考的重中之重。
  据近几年高考复习的效果看,考生们对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解答呈现出两极对立的态势:一部分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得满分,一部分学生始终不得要领,茫茫然不知所措。这种情况就表明,科学类文章阅读是高考复习的“软肋”,但只要复习得当,便能收到相当好的效果。
  下面谈谈对科学类文章复习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具备三种心理状态
  
  1.切莫恐慌,排除畏难情绪。
  高考中选用的科学类文章尤其是自然科学类文章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由于同学们对这些科学了解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所以许多考生一看到这类考题就不由自主地紧张恐慌起来,因而形成心理恐惧。这种心理恐惧又反过来使学生在阅读时缺乏兴趣和信心,最终自暴自弃,敷衍了事。殊不知,这种恐慌畏难情绪无形中增加了我们解题的难度。
  2.阅读时精神要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地投入文本。
  这类文章信息量不仅大而且确切,所以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全神贯注地投入文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有效信息以备解题之需。
  3.认真仔细。
  科学类文章阅读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
  
  二、了解文体特征,整体把握
  
  社会科学类文章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选用各种材料,运用各种方法分层次分角度阐述文章的论题或论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最后总结全文。自然科学类文章一般先简要说明一下关于自然科学某一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等,即提出话题,再介绍科技理论或技术产品是怎么来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形态构造怎样,是怎样的工作原理,优越性在哪里,对生产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还有什么不足需要改进,发展前途怎样,在科学技术史上有什么地位等等。明确这两类文章的写法和思路,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整体上把握了文意,对于我们提取有效信息将会是一个更大的帮助,因为这可以让我们一下子明白所要筛选的信息的区域,不论是从节约时间还是提高准确率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解题的一般步骤
  
  由于这类文章题材陌生,信息量大,错误选项与正确选项的差别细微而隐蔽,许多学生做此类文章阅读题的准确率都非常低,心里非常着急。其实,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辅以必要的训练,短期内还是可以收到一定效果的。
  1.读。
  ①通读。
  所谓“通读”,是指对设置试题的文本的整体阅读。整体阅读时,力求完全读懂,力求整体把握文本。因为整体把握文本后,就能自由地解答无论是从局部还是从整体设置的题目。当然,在读的过程中,如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用笔勾画下来,继续阅读后面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再认真揣摩画线部分的意思,力争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科学类文章的篇幅一般都在700―800字,原文可能没有题目,这给我们把握文章主旨造成一定困难;而篇幅较短,阅读量小,又相对减小了难度。做题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迅速形成整体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要边读边理解,每读完一个长句或段落之后,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复述”一遍以加深认识。在通读全文时,应重点留意段的首句,因为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常常与全文主旨密切关联。
  ②勾画要点。
  这一工序可以说与通读文本是同步进行的,即边读边“勾画要点”。“勾画要点”,就是在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中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如“只要……就”、“只有……才”等);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主要是表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时间先后的副词,如“目前”、“将”、“部分”、“全部”、“大概”、“也许”、“可能”、“已经”“最……”、“除……之外”等);有指代意义的词(如“其”、“这”、“如此”、“与此相反”等)。关键句主要包括表示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的联结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科学类文章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而这些关键词句往往也是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依据,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通读的过程中就勾画出要点以备解题之需。
  ③读题干,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
  高考考场中时间很有限也很宝贵,所以每做一道题审查题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题干审清楚审准确才会快速地、有效地锁定信息区域,才不至于答非所问。比如2008年山东卷第8题,题干是“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仔细审查此题就可发现这道题考查的是解释文中的重要概念,而重要概念的解释一定要重点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据此一下子就可判断出A项是正确的。但是很多同学由于没有仔细审查题干竟然误选为C项,究其原因是C项的内容与原文意思相符,但实质上C项只是对“图腾制度”的一个补充却没有触及“图腾制度”的根本。为此,在做题之前必须先读准题干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然后根据命题者的意图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出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才是答题的关键。
  2.找。
  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一般情况下即前面所勾画的关键词句段)。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进行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3.比。
  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一定要注意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增减,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了必然性,预见性变为了现实性,将来时变为了完成时等等。另外,还要认真对比选项之间的异同,找出准确对应题干的选项。比如2008年(全国卷Ⅱ)第5题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A项说“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原文却是“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因此就混淆了“已然”与“未然”的关系,而D项也颠倒了因果关系。
  4.除。
  排除干扰项,验证答案。确定、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但是因为有时原文的表述不尽科学或不尽准确,很多同学在排除的时候,往往不依据原文而凭借其他方面的知识或是自己想当然,结果导致失分。这里强调一点,排除的依据只能忠实于原文。解答科学类文章阅读题,可以从排除干扰项(即不符合文意或题意的选项)入手。而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得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判断上做文章,其主要方法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范围不清、强加因果、因果颠倒、弄错时态、夸大其辞、答非所问。如2008年湖北卷第6题A项:“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同相关的原文:“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相比较,就会发现A项描述不全面,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又如2008年辽宁卷第7题C项“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同相关的原文“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相比,很快发现“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明显是无中生有。再如2008年安徽卷第6题C项“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同相关的原文“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相比,就会发现命题者将“未然”改为“已然”。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命题者常常故意设置此类干扰项来迷惑考生,同时也只有将此类干扰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认真比较排除,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总之,只要克服畏惧的心理,既能整体认知,把握住关键,又能对所提供材料进行仔细辨别和筛选,那么,提取信息的准确度一定会比较高,再辅以必要的解题方法,相信面对这一部分题目时学生的解题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