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莉莎

  摘要: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中的术语。在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这一情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对恋母情结的理解并结合劳伦斯本人的生平分析作品,探究俄狄浦斯情结在这一作品中的完整体现,并揭示恋母情结对人身心的伤害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 儿子与情人 劳伦斯
  
  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说中根据古希腊罗马神话俄狄浦斯王子杀父娶母而提出“俄狄浦斯”亦称“恋母情结”这个概念,他认为三至五岁的男孩会自然而然地恋母嫉父,并在潜意识中存在着杀父娶母的欲望;不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的男孩成年之后往往难以确立正常的恋爱或夫妻关系。
  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影响到现代西方各个国家,各种文学流派,各类文体和体裁的作品。而俄狄浦斯情结则在弗洛伊德的整个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个理论是弗洛伊德主义最具特色的标志之一,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儿子与情人》概述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创作阶段的杰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被众多评论家认为是劳伦斯以文学的形式解释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揭示了一般人不愿面对也不愿承认的俄狄浦斯情结。
  故事以诺汉丁附近的一个煤矿生活为背景。小说主人公保罗的父母莫瑞尔夫妇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缔结婚姻。但是由于出身不同,精神追求迥异,婚后很快便产生了矛盾,丈夫酗酒粗俗,出身于中产阶级的莫瑞尔太太慢慢地对丈夫感到绝望,于是她把时间、精力转移到大儿子威廉和二儿子保罗身上。在小孩成长过程中,她选择把孩子当作情人来爱护。当他们成人时,发现自己无法全身心爱上其他的女人,因为一直以来母亲才是他们的生命中最爱的人。小说主人公保罗与初恋米里亚姆倾心相爱。但是保罗严重的恋母情结以及母亲对他感情的长期支配使得他无法与米里亚姆建立正常的恋爱关系。随后,保罗又遇到有夫之妇克拉拉,但他们也无法建立任何有意义的关系。最后母亲的死亡使保罗失去了精神支柱,在复杂的人生面前感到不知所措。
  
  二、俄狄浦斯情结在《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
  
  本书中俄狄浦斯情结在主人公保罗的身上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幼年时期的保罗“对别人的感情,尤其是对母亲的感情相当敏感。她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他一清二楚,而且为此显得心神不定,他的内心似乎总是在关心她。”因为母亲的原因,保罗痛恨自己的父亲,他六岁的时候就常常默默地祈祷上帝让自己的父亲死去。除此以外书中还提到“保罗喜欢和妈妈一起睡。……那份温暖、那份心灵的依赖和安宁,以及那种肌肤相亲所引起的令人舒服的感觉,催人入眠,也可以让身心完全康复。他平时老睡不踏实,这时候也睡得很深、很熟,似乎重新获得生活的信心。”这一切都表明保罗恋母情结已初见端倪。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一般说来,一个男孩幼时对自己母亲的爱慕到了一定年龄会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并随着自己个人人格的形成和社交的增多而被压制。后来他长大成人选择配偶时总会以自己母亲的优点作为标准去衡量并要求对方。当他把他的感情和爱转移到他自己选择的配偶身上时,他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从第一次爱抚开始的爱情演变或转移就完成了。但是长大成人的保罗对母亲的情感未能得到健康的转移,反而表现得更为明显。他常常以一个情人的体贴来对待母亲,并为她的处境感到自责。他曾经对母亲说过“只要你在世,我永远不会遇到合适的女人。”保罗始终觉得“自己最深沉的爱是属于母亲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之后的感情生活,使得他在随后的两段爱情中都成为了失败者。
  莫瑞尔太太讨厌保罗的初恋米里亚姆,保罗为了安慰自己的母亲这样说道:“你胡说些什么呀,妈妈――你知道我不爱她――我――我告诉你我不爱她”“不,妈妈――我真的不爱她。虽然我跟她聊着,可心里总是想着要早点回来和你在一起。”而作品中提到的母子间最病态的情感表现就是当保罗向母亲道晚安俯身去吻母亲时,她一把抱住他的脖子,把脸埋在他肩上,像孩子似的嘤嘤哭泣起来。他痛苦得身子也扭动了起来。“我受不了。我可以容忍别的女人――但绝不是她。她不会给我留下余地,一点儿余地都没有……” 听到这话的保罗立即对米里亚姆憎恨起来。不仅如此,保罗还经常深深地亲吻自己的母亲,像情人一样跟母亲聊天。
  有妇之夫克拉拉虽然吸引了保罗,但是他仍然依恋自己的母亲。他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自己的母亲。他采集鲜花,获得奖学金,都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眷恋。保罗完全依赖于母亲的爱,依赖于母亲来确定周围世界的价值取向。在母亲病重期间,“保罗感觉自己的生命正一步步走向毁灭。泪水常常突然夺眶而出。”在母亲的病床边,保罗不停地呼唤着:“我的爱,哦,我的爱,我的爱……”母亲的去世使得保罗再也无法拿起画笔继续自己的创作,他的生活完全失去了方向,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找一个怎样的女人去一起生活。在《儿子与情人》的最后一个章节《孤魂逍遥》中,劳伦斯的创作主题得到了突现:母亲去世后保罗已经失去了生活的唯一支柱,而成了一个孤魂到处飘荡。保罗迷惘的结局就是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的终极体现。
  
  三、《儿子与情人》中人物原型
  
  《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原型来源于劳伦斯本人的现实生活。他童年生活过的矿区伊斯特伍德变成了小说中的贝斯特伍德。沃尔特・莫瑞尔以劳伦斯的父亲,毫无责任感的矿工亚瑟为原型,而母亲莉迪亚变成了葛楚德・莫瑞尔。这位气质高雅但是生活不幸的母亲对儿子们有一种强烈的爱的依恋。劳伦斯的哥哥恩斯特染肺炎死后莉迪亚伤心欲绝,几个月后劳伦斯也差点死于肺炎,莉迪亚开始全身心地照顾他,最后沉溺对劳伦斯的依恋之中而不能自拔。除以上主要人物以外,小说中的保罗的初恋米里亚姆的原型是劳伦斯的恋人杰西・钱伯斯。劳伦斯与她的恋爱关系遭到了劳伦斯的母亲的极力反对和阻挠,最后两个人不得不中断了关系。这也就是反映在小说中莫瑞尔太太憎恨米里亚姆的原型。劳伦斯的妻子弗丽达与克拉拉一样,年龄偏大,充满肉欲,和保罗有着通奸的关系,是作者创作克拉拉这一人物的灵感所在。
  
  四、恋母情结对人身心的伤害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儿子与情人》中由于保罗的恋母情结使他彻底成为一个失败者。他被完全置于强大的母爱阴影之下,在母亲的怀抱中个性得不到自由地发展。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莫瑞尔太太阉割了儿子,剥夺了他全身心去爱别人的能力。导致了保罗悲剧性的爱情生活。由于恋母,保罗与自己的父亲格格不入。保罗的母亲在精神上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丈夫”,只能从儿子身上寻找情感的慰藉,这种畸形的爱直接导致了保罗在成人后没有办法去爱上其他的女人。米里亚姆虽然苦苦挣扎,但是并没有得到保罗的心,直到小说最后保罗的母亲去世,保罗可以与她重归于好的时候,最后还是狠下心,拒绝了他的求婚,继续做精神上的挣扎。而克拉拉也很快结束了与保罗的关系,回到了无所作为的丈夫身边。
  其实在有着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里健康成长的人是不大可能会出现错综复杂的畸形感情的。正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文明使得无数人的感情变得压抑,摧残了人们精神上自然健康的发展,才会导致保罗的爱情悲剧的发生。而对于现代的父母来说应该要正确地引导自己的孩子处理与父母亲之间的关系。他们应该加倍地鼓励和引导男孩子去崇敬自己的父亲,女孩去理解自己的母亲,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迅速地摆脱“恋母情结”或者是“恋父情结”的困扰,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美]韦德(Wade,Carole),塔佛瑞斯(Tavris,Carol)著.白学军等译.心理学的邀请(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2][英]劳伦斯(Lawrence,D.H.)著.李蓉译.儿子与情人.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
  [3]A. 杰弗逊,D. 罗比等著.李广成译.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流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8.
  [4]林骧华.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
  [5]张中载,赵国新编.文本・文论.英美文学名著重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6.
  [6][英]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7]伊格尔顿(Eagleton,T.)著.文学理论导论(第2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9(2007.3重印).
  [8]任晓晋主编.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