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懂语文的“情”与“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有人认为,语文是有情有义的好朋友,你若真心待之,便会有真心的回报。换而言之,语文是有情感和思想的,带着激情和感触深入体味其中的内涵,定能使得学生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利于学生在认真品读中获得深层次感知。读懂语文中的情和思,多给学生相应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在感受“任何文学首先是人学”的道理中深化识记与感知,定会有所不同。
  一、寄情于文,感受文道
  文以载道。从作者的表达用意出发,感受其中的不同表达内涵,定会有更多深层次发现。每一篇文章无不流淌着作者的智慧情感、编者的良苦用心,无不体现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人类精神文明。学生需要寄情于文进行思考,在真正感受文章精彩中获得道义。
  寄情于文,就是给学生更多自我品尝课文精彩的机会。如学习食指的《相信未来》,为了让学生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我利用幻灯片播放了“文化大革命”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从当时的狂躁中体味作者的表达用意。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学生对过去的历史知之甚少,对当时的文化背景缺少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更是有点费解。对此,不妨建议学生运用自己的视角来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物体,感受作者表达的荒芜、穷困、艰难之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睫毛”“瞳孔”等意象,体味“相信未来”的真正含义。
  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表达要点,多引导学生带着激情和好奇研读文本,能够让他们在真切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中获得深层次的感知。教师从文章中发现特有的人文性,鼓励学生在仔细品味中感受真、善、美和假、恶、丑,让他们在激情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深度感知,定能给他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二、深思问题,言意共生
  学起于思,离开了思的语文教学只能是鹦鹉学舌和邯郸学步。打破传统的教师独霸讲台的单一化授课模式,多给学生自我深思的机会,定能够有更多的独特发现。深思问题,让学生在真正融入课文和语境中获得更多的深度感触,形成多维度感思,也能知晓其中的表达内涵。
  深思问题,需要学生融入课文之中,感受语境的独特内涵。如《荷塘月色》教学,针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情感基调,教师不妨建议学生思考:作者的不宁静在何处?作者又是如何排遣解忧的?这样的问题导入,能够使得学生在与课文主动对话中形成多元化的感触。很多学生根据课文的读前指导,围绕当时的时代背景主动找出相应的内容,能够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知。以此为切入点,多给学生相应的探索和尝试机会,能够让他们了解作者在月色荷塘中的内心独白,感受作者独有的那份苦闷和彷徨。有的学生结合作者在欣赏美好荷塘中的独特感受主动说出自己的感知,并能够设想自己如果见到那样的情境会怎样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活化理解,让他们在主动探知课文时形成多样化的感触,利于其获得更多的言意共生的机会。
  学生深思问题,就是其对话文本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在主动对话中获得更多的感触。从文字背后的内容出发,多给学生更多的提示和引导,帮助他们在融入语篇和主动对话中感受其中的不同。跳出书本中的字面理解,多给学生自我品读和深思的机会,让学生在“腹有诗书气自华”中感受其中不同,有利于他们在深入体味和主动尝试中获得深层次感知,切实提升其语用综合能力。
  三、感同身受,共鸣共生
  语文应该是能让学生在“于我心有戚戚焉”中获得丰富认知,简而言之,就是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感知的机会。以此为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真正融入语篇中获得深度感知。感同身受,就是给学生更多的心灵启发,让他们在接受精神的洗礼中获得深层感思。
  学生感同身受的过程,就是其理解文本不断深入的过程。如学习《五人墓碑记》,针对“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的主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让他们真正感受其中的道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崇祯元年苏州市民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并截取影视片段让学生在眼见耳听的过程中感受“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定然会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此为切入点活化教学,让学生跳出单纯文字解读的泥淖,利于他们在真正参与阅读理解中形成多样化的感知。
  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更深入探知和尝试,定能使得他们在不断聚焦核心要点中形成多样化的感触。多给学生深入揣摩和主动尝试探知的机会,引导他们在深入对话和主动沟通中强化识记,便于他们在融情于文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综合运用切入点,定能利于他们深化理解感知。
  总而言之,教师打破传统的被动听讲和应付表达的窠臼,不妨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多在激起他们共鸣的基础上“滋润”心田。让学生在真正积淀知识底蕴与文化内涵中获得情与思,定会有更多的不一样,定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认知情感。
  作者單位: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2142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7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