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学情分析的借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面对借班上课,学情分析顯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在设计教案时,通过预测分析学情;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学生表现分析学情;在教学结束时,通过总结回顾分析学情。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出发点,能够使语文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学情分析;借班教学;预测;学生表现;总结回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6-0072-02
在我县教学评选活动中,有位教师借班上了《虎门销烟》一课。课上,学生启而不发,课堂气氛沉闷,教师遭遇冷场。课后交流时,执教教师说这节课他在自己的班级已经讲过,当时课堂气氛非常好,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虎门销烟情景的句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读出人们的激动与振奋,学生通过做批注的形式写感受,通过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等方法走进文本,和文本充分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读书方法,在对四字词语的理解运用中提升了遣词造句的能力。
为什么一换班级,原先的教学设计就不合适了,教学效果出现了如此大的反差呢?答案不言自明,问题出在教师借班上课前没有进行学情分析,没有做到以学定教。学情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兴趣、习惯和经验等。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借班上课,学情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一课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学情分析让借班教学走向高效。
一、设计教案时,通过预测分析学情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提出,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上,缺少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缺少对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的设计,无论如何都是失败的”。借班上课,如果时间相对充足,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清单进行自主预习和自我评价。教师再通过查阅学生的自主学习清单,根据课程标准和自己的经验进行学情分析。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困难,在思考、解决某一问题时,学生可能会怎么想、怎样说及说到什么程度,如果学生答错了、说偏了怎么办,不会回答怎么办,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预测来设想,设计出相应的对策。有时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还应有多种对策、方案,以不变应万变。
《虎门销烟》一课,笔者预测到会有学生因关注不到销烟场景的词句,不能“走进”当时的场景,所以朗读时会情感不到位。于是,笔者运用了以下的处理方法。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虎门销烟场景的句子,用做批注的方式写写围观者当时是怎么想的?
学生按要求读书、做批注,交流找到的句子及批注内容,并试着通过朗读把感受读出来。
1.如果朗读情感很到位。
师:请问你是怎么读得这么好的?能分享一下你的办法吗?
师:谢谢你的分享,谁能用他的办法也来读一读?
师:看来,读书时如果能抓住环境描写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语,我们就能走进“场景”,读出语气,读出自己的理解。
2.如果朗读情感不到位。
师:老百姓为什么激动地“跳哇”“叫哇”?想一想鸦片的危害,再试着读读这句话。
3.如果朗读情感还是不到位。
师:谁能来帮助一下这个同学?用诚恳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再不行,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师:“销烟整整持续了二十三天。”你觉得读这句话应该重读哪个词语呢?联系上文想一想。
师:看来,读书时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才能读明白文章,才能走进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内心。
笔者预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设计教学指导时可以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质疑,以销烟为线索进行概括,也可以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进行概括,还可以直接让学生运用文中的四字词语写一段话。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内容,教师可以先利用课文这一语境,设计一个选词填空的题目,如果有时间,再让学生练习用上这些词语介绍一处旅游景点。经验证明,教学设计时,教师的学情分析做得越细致,把握得越准确,课堂上就越能关注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学生也能学得更扎实、更高效。
二、课堂教学时,通过学生表现分析学情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路线图,是一个基本的框架,体现了教师对课标、学情及教材的研究和把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随机生成的一个过程,千变万化,所以教学设计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学情的,何况借班上课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让教师详细地分析学情,更多的时候要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随时进行教学的调整。例如,借班上课的教师在执教《虎门销烟》时,所教班级的学生不会根据题目进行质疑,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猜读。
师:如果是老师,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首先会想,既然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那作者会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这件事呢?
师:如果是你,看到这个题目,你又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再如,在要求学生做批注、写感受这一环节,虽然教师示范了两个例子,但学生以前没有进行过这类练习,结果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书上写了简单的批注。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读好文章,可能连读通都没能做到。这时,教师就应该停下来,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书,直到读通、读顺、读熟。遗憾的是,教师没有学情意识,缺少重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的勇气,没有停下来调整自己此前的设计思路,而是咬定教学设计不放松,被教学设计所“绑架”,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样教学的效果自然不会好。
三、教学结束时,通过总结回顾分析学情
教学设计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教学结束前,教师应对学生整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总结回顾:或回扣课题,升华主题,补充内容,丰富积累;或有针对性地出几个检测题,当堂或课下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在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和课文朗读情况时,笔者发现“收缴”“应邀”这两个词语,学生读得不流畅,“水泄不通”中“泄”的读音不对,虽然执教教师授课当时就进行了纠正,但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依然不时出错。针对这一学情,笔者建议结课时教师可集中把这些词语或短语标示出来,进行巩固强化,或者在下节语文课的复习环节进行抽查。这样一来,教学不仅能做到教过、教对,还能尽量保证教会。
再如,从总结学习方法这个角度,教师还可以这样结课。
师:想一想,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读书和写作的方法?请具体说一说。
当然,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情分析的结束。教师在课下还要通过学情分析去查缺补漏,为下一步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的选择提供参照。
借班上课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但只要进行了有效的学情分析,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信心保障,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从容应对。学情分析,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但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学情分析的内容会有所侧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我们常常主张以学评教,重点观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程度。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出发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发现或找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最近发展区,就难以有真实的学习发生,更不会出现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
(责编 刘宇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3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