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数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清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怀境,设疑诱导,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一、 设疑激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说说他们常见的属于圆形的物体,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接下来的画圆的教学我并不急着做画圆示范,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大胆尝试自己画圆。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个个马上动手画起来,有的用圆规来画,有的借助圆形的物体如硬币,有的直接利用笔盒上的圆孔来画,个个都积极探索着。我趁机又问:“要是老师要在操场上建一个大大的圆形花坛,那又该样来画呢?”这一问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并且创造了新的认识冲突:学生经常看见大型的圆形建筑,但人们究竟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呢?用刚才他们用的方法行吗?这一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二、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认识水平的缘故,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这个特点,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欲望。如在教“认识几之一”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导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用掌声表示得数的小游戏好吗?”说到游戏,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个个瞪大双眼盯着我。“我们用掌声来表示每个问题的得数,看看谁反应得最快。” 我继续说:“有6 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教室里立刻响起3声响亮的掌声。我接着又问有4本书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教室里又响起两声响亮的掌声。此时我故做神秘地说:“老师有一个大西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呢?”热热闹闹的教室突然安静了下来,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样来拍掌了,因为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不够一个,不能用掌声来表示了。“我们该怎样来表示这样的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趁机导入新课。这样创设情境,铺垫诱导,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三、 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爱动手操作。实践证明,动手操作能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也能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逐渐从具体的、形象的学习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小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如在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明白公式的由来和所表示的意义。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完全相同的两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上课时我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兴趣都很高,纷纷动手拼起来。学生通过拼装、拆分,观察、比较,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动脑思考,增强了感性认识,活跃了思维,加深了理解,掌握了学习方法。
  
  四、 联系实际,培养兴趣
  
  新课程提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如教学“存款中的数学问题”时,我让学生去银行了解有关的存款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本金、利息、利率、存期等知识。然后提出问题:1.什么是利息?怎样计算利息?2.什么是利率?利率与利息有什么关系?3.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存定期好还是存活期好?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来呈现数学知识,增加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应当成为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