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游戏与儿童发展关系的再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霞
游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在儿童的世界里绽放着独特的光芒。古往今来,不管是在哪个时代,儿童与游戏的关系如同鱼和水一样不可分离。可以说,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对于学龄初期的儿童,游戏对其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其心智发展上的统整功能。
一、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影响的心理学分析
(一)游戏是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
游戏活动中,既有全身活动的游戏,也有局部运动的游戏,这些活动可以使儿童身体的系统和器官得到有效的活动,促进着儿童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加速儿童肌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并且锻炼了基本的技能,协调着儿童的运动机能,促进儿童身体的整合性发展。
(二)游戏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理解环境、影响环境的需要的表现,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这种认知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综合感知能力,而且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增进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获取了社会生活知识经验,发展了观察、注意、想象、记忆、思维、意志等心理因素。
(三)游戏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儿童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渴望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并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共同活动和游戏,会比个人单独活动、游戏的效果好得多,这种“共同行动者效果”,可以促进儿童在共同的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1、“去中心化”的发展
学龄初期儿童总是喜欢以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为中心来思考问题,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化”。在游戏中,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同其他成员和睦相处。促进儿童的“去中心化”,提高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发展水平。
2、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游戏活动中,儿童感知生活中各种人的社会活动,并在大脑中抽象、概括各种人活动的规则,以此来“规范”游戏中角色的活动,使儿童开始认识到人们的活动与其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逐步地理解、把握各种社会成员的职责和道德品质,并试图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这样的体验和感悟中,儿童的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得以最初的启蒙。
3、学会合作与竞争
儿童在处理游戏中发生的冲突和分歧行为,便是儿童学会协调、适应、合作的过程。另外,合作游戏、竞赛性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好的游戏方式。在合作游戏中,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共同协商、同步发展,在集体游戏中快乐地游戏,在竞赛游戏中,比赛获胜需要全体成员的努力和很好的合作。
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游戏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结成两种类型的人际关系:一种是在游戏本身之外所结成的现实的伙伴关系:一种是通过扮演等在游戏内部所结成的虚拟的角色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存在成为儿童在游戏中充分开展社会交往的背景和依托,从而为儿童今后的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游戏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
人的情感是在活动中产生、变化和不断发展的。游戏作为一种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活动,很容易给儿童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游戏中的情感宣泄也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游戏也是儿童创造美和感受美的过程,通过多样的游戏形式,能够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五)游戏是满足儿童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游戏中,儿童享有充分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当儿童在游戏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在游戏中获得的成就感、自主感和幸福感,可以满足幼儿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对目前儿童游戏存在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一)儿童游戏的权利被不同程度地剥夺。
儿童生活的现实及儿童游戏的现状提醒我们,儿童游戏及其游戏精神面临衰落的危险。根据刘焱等人的调查,80年代儿童游戏的人数比例为43.8%,由于游戏时间的减少,到90年代,人数的比例已经降到13.4%。目前我国的学龄初期儿童,他们的游戏时间却越来越少。这主要是因为:
1、社会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日趋都市化,使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日趋公寓化,家庭结构小型化,独生子女居多,儿童与手足一起游戏的机会也成为泡影。一家一户的居住格局使人们彼此封闭,缺乏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淡薄。儿童只能自己一个人玩或同父母一起玩,有的甚至以小动物或柔弱玩具作为游戏伙伴,极大的限制了儿童玩耍的空间,扼杀了儿童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剥夺了儿童从中获得乐趣、学习和发展的权利。
2、升学竞争带来的压力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重知识、重考试、重学历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人们重视对儿童的教育,把儿童的功课学习放到最重要的地位,做功课、学习成为儿童生活的主旋律。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指引下,儿童面临着沉重的课业负担。
(二)传统游戏衰落,“另类游戏”扭曲了游戏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诸如“踢毽子”、“过家家”、“玩泥巴”、“投沙包”、“跳皮筋”、“滚铁环”等传统游戏正一天天远离儿童的生活。可是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希望孩子多玩一些开发智商的游戏,同时,玩具开发商由于利益驱动,生产出大量的智能化、电动化的游戏,而更多的是装上电池就能玩的电动玩具,这样的玩具转换性和益智性差,对儿童智力的开发价值不大,并且在无形之中使儿童与机器接触的时间长了,而与人相处的机会变少了。如果儿童丢掉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和集体的意识,就是丢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极为不利。
三、对儿童游戏的心理学思考
(一)保护儿童的活动游戏,让儿童游戏回归儿童的世界。
社会、学校、家庭应努力为儿童营造户外游戏的环境和氛围,利用一些传统游戏,让儿童回归自然,回归天性。特别是家长、教师应该更新和转变观念,吸收传统游戏的精华,将它们适当的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既要发挥现代游戏的优越性,义要巧妙的结合传统游戏来弥补现代游戏的不足。
(二)把游戏辅导活动引入心理活动课,使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
教育工作者应接受培训,以了解心理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掌握一些有心理教育价值的游戏活动,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使儿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愉悦,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最终促使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的成长与整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