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基本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 璐 任 和

  摘要: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心灵特别敏感的群体;是特别需要关爱又易于自我封闭的群体:是承受巨大压力而又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掌握贫困生心理特征,做好调试工作,这是一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如何为这一特殊的群体创造条件和机遇,给他们的心灵撑起一片绿荫。需要我们这些工作者的努力探索、细心的关爱和辛勤的浇灌。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心理
  
  亚里士多德说“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一个没有社会交际,长期处于压抑、抑郁以及自我封闭状况下的人极容易产生心理疾病。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来自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和城乡下岗职工家庭,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水平明显低于大学生的平均水平,他们不得不为每学期的学费担忧,为每个月的衣食发愁,甚至为每一次的班级活动发愁。或许为了学费,为了获得奖学金他们必须抛弃一些交际而将自己关在自修室里拼命学习,但是这种社交的缺乏却会给他们今后的发展埋下阴影。当代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关心的热点。
  
  1、当代贫困大学生的主要来源
  
  贫困大学生主要来源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来自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落后地区,家庭收入少或几乎没有固定收入。第二类是城市下岗家庭子女,他们的家长短期内不能再就业或者没有充分就业,最低社会保障和以往积蓄不能维持家庭日常开支和子女教育。第三类是遭遇家庭变故,如因亲人病重或车祸等而花了巨额医疗费,使家庭负债累累。第四类是孤儿或单亲家庭,平时靠亲戚朋友资助或贷款过日。第五类是其他家庭,如家里人口多,有老弱病残和多位在校就读的子女,使家长入不敷出等。
  
  2、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①心理落差和自卑感。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1)有部分贫困生不希望同学知道自己家庭困难,尽一切可能筹措学费和生活费,但自卑感很重。(2)高中时是学习尖子,自我感觉尚可,在强手如林的大学学习中处于不利地位时,往往难以承受。(3)进人大学后接触到现代高科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或更时尚的文化消费,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种种差异并以此产生的自卑。(4)对低年级贫困生来说,他们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业余特长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而产生自卑,而对高年级贫困生来说,他们发现自己在就业前比别人缺少“资本”而产生自卑。(5)个别同学一个轻视的眼神、一句冷言冷语,都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长期存在就会形成退缩性人格或抑郁性人格,极个别的甚至会产生无望感。
  ②抑郁心理。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因其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拼搏得到解决。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并引发其他问题,逐渐形成抑郁心理。终日情绪消沉,积极性不高,缺乏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
  ③人际交往困难,难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贫困生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又往往因为心理的矛盾性而容易引发与同学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出现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常常让周围的同学感到难以与之相处。久而久之,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加强自我封闭。高校贫困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村,成长环境是造成部分贫困生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客观原因,看到城乡的巨大反差,看到经济、知识、文化等方面与大都市的差距后,便陷入了无奈、苦闷、羡慕、嫉妒的矛盾之中: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祟,加剧了部分贫困生的“恐惧”心理,他们往往为了掩盖矛盾,逃避现实,把自己封闭起来,为了掩饰自己经济上和心理上的贫用,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更不愿别人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就产生远离集体、自我封闭的心理和行为,以回避交往来维护一时的自尊。
  
  3、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仅是针对日常的事务性管理,更应该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
  ①健全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切实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导致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之于贫困的影响,因此,必要的物质帮助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在物质帮助方面,一是政府要不断完善贫困大学生贷款制度,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二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高校的各项助学措施。三是要加大开展勤学助学活动的力度。
  ②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自尊自强自信。首先,要让贫困生在实践中树立克服用难和自立自强的信心。其次,要让贫困生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缺乏能力,要认识到当前的贫困并不意味着一生的贫穷,当前物质条件虽然不如别人,但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能在未来创造物质条件。再次,要引导贫困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宽容、诚实、大度豁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耐心倾听,细致工作。辅导员首先应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这是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其次,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走进大学生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在心理需求,如走访学生宿舍以便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状况: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学生聊天获取更广泛的信息。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学生工作做好准备。
  ④高度重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高等院校辅导员从接手学生的管理开始,就要注意引导新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确立自己在新集体中的位置,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帮助新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指导新生尽快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新生要敢于面对现实,不回避,不退缩,不怕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加速新生积极心理状态的形成,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
  
  4、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①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仍然不够: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受到了社会、学校的关注。但是,这种天注更多地是直接的经济方面的帮助,没有真正重视到经济贫困对贫困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的影响,自然也就缺乏对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关注。②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由于贫困生自身特殊的背景,可能造成他们的心理问题并由此而影响到他们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业成才等许多方面。然而。针对这样一个有着一定的共性、人数不少的群体,我们却很少有相应的系统教育措施。③帮困与育人相脱节:高等院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采取了奖学金、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等助学措施,力求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然而,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有限,不能彻底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还需要发挥贫困生个体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即使得到一定程度的资助,也仍然不能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