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促进专业教学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列
摘要: 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破解职业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进行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将有力地促进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等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专业教学 发展
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才能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双方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深化校企合作内容,夯实校企合作着力点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在世界发达国家职校与企业的合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北美的CBE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具备职业所需能力,保证了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尽快融入工作环境。
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破解职业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它能有力促进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等方面的发展。
1.校企合作的形式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职业院校的选择和发展的方向,职业院校只有与企业联姻,只有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通用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订单”式培养。这是一种较普遍的做法,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这种合作的关键是不搞形式主义,确保合作企业参与学校的整个管理。
“校企互动式”。这是一种比较深入的做法,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权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调整实训计划,并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实践。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学期确保活动一次,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产学研”式。即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中小型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
顶岗实习和就业。按照学校与企业的合同,推荐相关学生集体在企业顶岗实习,通过优秀企业文化和管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意识,并通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进行就业。
“设备共享”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设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这种合作模式能较好地实现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双方的设备兼具教学和生产功能,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校企共训”模式。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院,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双方共同组建“捆绑”式培训团队,为企业员工和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如我院与南方阀门、东方标准等公司开展的合作,这种直接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培训师资的模式,使学院的课程能紧跟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同时扩充了兼职教师队伍。
2.深化校企合作的着力点
一是寻求更为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还存在着差距。缩短差距的办法就是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尤其在专业的调整与设置、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内容开发、教育实施与评价、综合素质教育等人才培养等重要环节上,一定要吸引企业参与,让企业与学校共同成为办学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最为有效、最为理想的。
高职毕业生在进入岗位时,除了有一个技能的接轨问题,还有一个文化的接轨问题,后者对于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可能更甚于前者。因此,我们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不仅要致力于显性资源如设备、技术、师资的合作,还应该注意隐性资源的合作,即文化的互相吸收和促进。高职院校要注意吸收企业文化的精髓,通过融合企业文化与大学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企业也可以从高职院校的文化中吸收到营养,加速自身向学习型企业迈进的步伐。
二是寻求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建立。一种是内部制度的建立。随着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制度缺失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需要高职院校加强研究,不断创新,最终形成系统的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在我院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过程中,就有一些课题急需解决,如学院与二级教学部门在校企合作项目上的职责划分、二级教学部门开展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和监控机制、校企双方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等。另一种是外界制度的建立。高职院校要以自身校企合作的实践和成绩赢得社会认同,推动政府出台政策、制定法律,加大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支持,使高职院校拥有良好的办学环境。
二、构建适应校企和作的专业教学模式
1.大力推进教学体制改革
落实以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坚持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贴近,建立以学历证书为基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主要特征的多证书体系,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按照“贴近市场设置专业,贴近岗位设置课程,贴近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和质量第一的方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现代职教的思想和理念;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实行模块化教学,保证实训实验课程占总课时50%以上,优选或自编教材;不断推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模式创新;逐步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广多媒体教学,确保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多媒体授课率达到50%以上,实践课开出率达100%;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成必修课和选修课试卷库的建库工作,实行“教考分离”。
为充分发挥企业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优势,保证教学与最新技术同步,将产学结合渗透到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以技术为中心、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合理排序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突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模式,以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将课程结构调整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技能训练课”新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的设置打破原有教材体系,按综合能力分解出的相应专向技能所要求的内容编写专业课程模块,以专向技能的必需和够用为度,进行知识重组。实行“订单式”教学,可以根据“订单”要求的专业方向不同,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进行教学。在课程结构上,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纵向联系,采用横向联系,以综合能力项目和专向技能分解为依据,分为工艺和设备两条主线,按工艺环节的共性问题编排章节内容,减少内容的重复设置。
2.建立适合校企合作教育的教学运行机制
要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体系,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校内教学,使校内、校外真正成为完整的合作教育体系。既可以请行业专家走上讲台,也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方式聘用校外专家。近年来,我们学校邀请一些企业专家到校,对学生进行专业讲座和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并且定期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另外,我们还聘请一些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直接参与课程教学。
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信息反馈系统。校内教学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建立一个由学生、实习单位培训指导人员、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信息反馈渠道,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总之,深化校企合作内容,能有力地促进专业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秀红,孔宪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新路[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2]张敏,龚玲玲.注重实践教学,探索高职校企合作新思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2).
[3]张建荣.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1).
[4]黄晶晶.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J].党史博采(理论),2006,(09).
[5]麦维秀.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教育模式[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7,(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