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应高度关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翠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亲戚抚养管理的孩子,学龄上一般为小学生和初中生。由于城、乡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农村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经商。中小城镇大批下岗职工外出打工经商、离异、单亲家庭的大量涌现,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2亿农民工,他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约有1000多万留在家乡,而且逐年增长。留守儿童在人格、生活、学业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这不仅涉及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直接制约着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现代化进程,尤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公正、和谐社会的实现。留守儿童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工作,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去关注。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一些问题。
  
  一、问题及成因
  
  1.心理偏差――亲情缺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留守家庭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得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由于远离父母,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感情异常――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性格缺陷――隔代教育
  当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后,家庭教育的重担就落到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他们既要从事更多的农业生产,又要承受照顾儿童的重任。隔代监护下的儿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最严重,由于祖辈的年老、较低的文化程度,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过度溺爱或放纵。这些学生很任性,上课时坐不住,嘴不住,有时还会与教师顶嘴。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主要是监护人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了,舍得不管。留守儿童则会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常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
  3.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进取心和求知欲――学校教育的无奈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健康心理、良好品性的外部动因之一。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教育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加之父母的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看到了没有文化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他们觉得“读书不读书也没啥区别”,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部分儿童陷入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之中,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必然也就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如果在学校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剌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加之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方法管教学生。而学生犯错后,教师的严厉指责,只能使得他们害怕学校,进而厌恶学习。
  
  二、问题解决之策略
  
  1.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留守儿童对亲情的需要源于依恋,父母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是儿童重要的教育者。父母对儿童的慈爱和温暖是儿童身心得到正常发展的关键,他们常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因为儿童在面临危险的情境时常有父母在场,在面临困境时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在他们不确定的情境中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在他们烦恼或悲伤的不安宁时期有父母抚慰和排解。父母愿意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主动关心儿童在做什么,喜欢接近儿童,与儿童进行心灵的沟通,这种代价不是其他人所能做到的,而其价值也是无法计算的。所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家庭,在于父母。树立家长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有意识地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家长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协调好家长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成立“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活动,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引导家长多看电视、报刊,了解更多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由于家长与子女离多聚少,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了解少,感情沟通少,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安装“亲情电话”,对留守儿童开放。留守儿童有事可以随时与家长联系,家长也可以随时与学校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地引导和教育;其次让家长与监护人保持联系,着重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建议家长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心声,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身在外面,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他们。
  2.改进学校教育方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农村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留守儿童家庭职能的空白,在农村社区不健全的情况下,应当也由学校去填补。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儿童。
  (2)开展“家校”联系活动。学校可开展一些让家长参与的活动,如“家长会”、“联欢会”等,为家长来校提供尽可能的便利,让家长能多一些与孩子亲近的机会,多一些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机会。建议学生通过“亲情电话”定期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教师。我校开展的“六个一”活动就包括“学生每周与家长通话一次”,“家长每半月与班主任通话一次”,“班主任每月与家长通话一次”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密切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开好心理健康课。聘请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以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并引导留守儿童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4)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即教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对远离父母的儿童在生活上多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空间。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相信,在家庭、社会、学校的努力下,留守儿童能健康地成长,全面、和谐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