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审视高职院校养成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育红
摘 要:养成教育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注重学生自觉主动的建构、注重学生的内在理性与外在行动的统一,通过正面引导、师风示范、道德实践、环境熏陶。要积极开展养成教育,进一步发挥德育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促进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
关键词:德育 养成教育 方法途径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转入了大众化教育模式,加之以学生从小到大都置身于层层筛选、以考代评的评价体系之中,于是当一些学子匆匆进入了还来不及同他们共同“扩张”的高校校园、当上了大学生时,人们发现他们与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生们有着太多的不同,这些不同无疑给高等教育本身出了不少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制订下发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态”成为了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人们对高校德育开展起了反思:究竟哪里出了错?从来就被“无限关注”的德育怎么当受教育者进入了大学后却表现出那么多的与我们的初始目标相背离的状态呢?
作为高等院校的高职院校又该如何对应、积极作为,本文就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内涵、特征、意义、途径与方法进行探讨,为高职院校德育改革提供一点思考。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关于“养成教育”的含义,有不少的具体表述。有将养成教育表述为“是青少年素质养成的教育”的,于是养成教育被宽泛成了素质教育的具体过程;有表述为“人的基础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其教育”的,于是养成教育被定位在着眼于基本要求的德育;也有表述成“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过程”,于是养成教育的实施主体被局限了,似乎成了“我教你成”的过程……
结合了不同角度的表述,笔者给出的养成教育的表述为:通过教育者的培养和受教育者的学习修养,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理性的教育过程。
养成教育的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
1.养成教育归属于德育范畴
德育,是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政治要求、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思想、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针对个体行为习惯和道德理性形成的教与学过程,主要解决“行”与“不行”和“信”与“不信”的矛盾,属于德育范畴。
2.养成教育是人能动的建构过程
“养成”是使个体“生成”、“长成”、“构建成”,决不是“规定成”、“约束成”、“制造成”。养成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充分看到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并注重促进个体内在的自我发展。并且建构的过程,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德行,使德性成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主动的要求,成为道德自律的个体,把教育培养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
3.养成教育是关注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理性的形成的教育
后者是前者的精神基础,前者是后者的行为外化,要在行为习惯培养的同时,注重启迪学习者把个人的价值启蒙、道德理性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生活中验证、丰富、实践个人的价值理念,逐步形成内化的道德认知与道德信念。“养成”的目的或者结果不仅是良好而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内在的道德理性。
二、高职院校开展养成教育的现实意义
高职高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精神、鲜明的公民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政治态度。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养成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对高校都具有现实意义。
1.是针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年龄特点的需要
青年中期(大学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和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水平使大学生能够掌握社会的标准,并以此来衡量各种社会现象,能够确立自己未来生活的设想,开始能够考虑人生问题;此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的也已经发展到能够经常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并能解决自我矛盾,较为充分地认识自己,能够对自我进行反省,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估价;通过专业学习促使其更加具体地理解社会工作或专业学习对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因而推进已形成的人生观的更趋稳定。正是由于大学阶段是思想品德中人生观的形成关键期,如何正面地引导他们开展人生问题的思考、进行客观积极的反省、确立健康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则需要这个时期关注道德理性形成的养成教育的有力介入。
2.是改观当代高职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需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兴办,有相当一部分在初中、高中被筛选、拉下的学生们又走进了高职院校的大门。尽管在中小学教育中我们就提出要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文明习惯,但是实际状况并非尽如人意。也许是从小到大被关注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生活经历中被锤炼的是书本学习的重任,进入到高职院校来的又恰恰在此两项中有所失的学生。于是学习习惯差、生活习惯不文明等问题在高职院校内暴露无遗。面对这样特点的学生,继续沿用精英教育时代的管理教育模式,显然不合时宜。而关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则成了必然之选。
3.是当今高校德育正确归位的需要
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关注学术研究、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同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依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不能因为学生有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外语水平提升等要务来简化或弱化德育,甚至是将德育过程虚化,以智育替代了德育。也不能以法治代替德育,以为大学里只要设置派出所、公安处就行,凡是违反规章制度者者由公安部门是问,不违法就不必去管。也要注意区别美育与德育,不用美育取代了德育。应该积极开展德育,在大学阶段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如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上得到拓展与深化;使这些构成得以统一并整合,融入人格之中,践行在实践之中。因此“养成教育”的提出,直面高校的德育问题,是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申和强调。
三、高职院校开展养成教育的条件分析
在高职院校内大力倡导养成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1.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为开展养成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具有专业教育的性质。但它仍有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质,既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客观需求,又是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德育不因为专业教育而丧失它的首要地位,而且,我们还可以发挥各专业、各学科教学的隐性德育功能,拓宽道德养成的渠道,使学生的德育建立在坚实的专业教育基础之上。
大学教育是正面成型教育,老师将科学理论、专业技术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专业人才。这种教育不同于反面教育和转化教育,它强调知识能力的点滴积累,循序渐进。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同时施以养成教育,学生不仅被培养成合格的专业人才,而且被造就成有德守法的合格公民。
2.高职院校教育的集约化特点,为开展养成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
大学教育采取集约化的形式组织教与学,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秩序井然的实体。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在校园社会里,主要成员是学生和教师。由于职业、身份、生活、学习的特点,他们与普通社会成员相区别,具有特殊的气质、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每所大学,都有校纪校规、校风校俗、校园文化,这形成了大学育人的独特精神环境。大学校园一般远离闹市,环境优雅,建筑、道路、树木、花草无不充满人文气息,这为育人准备了良好的物质环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过着一种集体性质的生活,学习、娱乐、起居、活动均有集体性、组织性,这有利于发挥集体在道德养成中的积极作用。这既吻合大学生的模仿、从众心理,又为其道德养成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人际环境。
3.大学生的道德心理特点,有利于养成教育的开展
大学生是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有其鲜明的群体道德心理特点。这个时期的青年身体和生理机能正处在成熟高峰期,他们旺盛的体力和生机就为充分发挥心理活动的可能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同时也在从事各项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青春活力,从而深信自己的巨大能量,感到没有任何阻力可以使他放弃不前进。在正确的道德信仰和理想的支配下,即使遇到十分艰难和不利的困境,也能全力以赴地进行拼搏,力求战胜困境去争取胜利。
青年中期极端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其各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往往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与此同时,他们又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新阶段,从眼光朝外着重认识外部世界到转向内部认识自己。因而常常强烈地意识到内心所发生的种种矛盾,这正是青年中期阶段道德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与尚未完全成熟的集中表现。
如若不失时机地对其施以道德理性的养成教育,关注过程,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现行的教育管理模式为养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在不少的高职院校中都实行了学生一日生活制度,对学生的在校生活,从早晨的起床晨跑到晚间的自习、就寝等做出了要求,为养成教育提供了行为规范;学生辅导员下班制度的实行也从人员上为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障;学院开设的校园网站、热线电话等都成为了伴随学生成长的倾听者、支持者、引导者,等等。
四、高职院校开展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养成教育过程的起点分析
在澄清了“养成教育”的认识之后,需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实开展进行阐述。究竟养成教育的过程是怎样经历的?不妨先探讨养成教育过程是真实性问题。
1.养成教育是倡导道德实践主体统一性的过程
道德规范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学生养成的思想品德,教师、员工首先要做到。现在的老师与学生不再是鲁迅笔下的“老子和儿子”,教职员工应身体力行,以维护道德的尊严。殊不知今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正是基于教师符合道德规范的品行之上的。
2.养成教育是倡导德育内容现实性的过程
德育内容有其成分及其相关构成,但必定都指向社会生活。当代大学生都处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尤其是处于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发展复兴国家的背景之下),许多发生在身边的事实,他可能无法正确解读,或者只是无法更为宽泛、客观地去看待,或者是无法选择行为去应对当前……教师应及时帮助他去进行理性思考,在现实中,具体而又真实地提升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让学生得以选择规范、践行规范,而不可视当前抉择于不顾,空谈习惯与信念。
3.养成教育是倡导德育过程细腻化、生活化的过程
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预见到学生可能发生德行障碍之所在,并及时清除。比如,学生周末去参加有组织的志愿服务,回来时早已错过了泡开水的时间,而且同寝室中没有留守校园的室友。当她踏着冬天的夜色晚归时,没有热水等于没有温暖。辅导员想到了,关照门卫师傅多烧几壶水……学生们在关心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感到被关怀着,美好的情怀以此轮转与延续,这必将成为学生美好德行的一次肯定与良性循环的开始。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还要注重细节。去走访家境困难的学生,学校方最好能留下访贫问苦的痕迹,而面对照相机镜头,学生面露难色……当报道发出时,照片上没有学生,只有老师和家长在亲切交谈。再见那男生时,他又自露灿烂的面容。“细节决定成败”,同样是报道,这篇依然是真实的,但是却没有留给那男同学以不安。别让德育的自身展开过程成为学生品行养成的另一个障碍。
养成教育的过程本身是具有弥漫性的,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同时也正是通过现实的生活体现其效果的。养成教育并非要轰轰烈烈,但却更需要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和一以贯之的信念和作风。
4.养成教育是倡导道德认识的理性点化的过程
大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较为宽泛和深刻的理性思考。许多时候表面上呈现出的是道德品质问题,而实际却是认识错误或偏差所致。“认知是行为与情感的基础”,不妨借鉴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式,从纠正、打消不良的认知观点和信念入手,助其树立良性的观念和认识来端正品行。从大学生道德认识的现实起点开始引导其内化相应的道德观念,直至趋向养成教育的道德理性目标。
(二)开展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加强、改善主渠道建设,正面引导,注意养成
(1)充分发挥“两课”的作用
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大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前进的动力。要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识大体、顾大局,提高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自觉性。
应改革两课的教学――评价方式,克服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倡导思辨、讨论,鼓励切磋、碰撞,决不“将可以讨论的命题变成呆板的选择题”,让学习的过程充满理性的色彩,以引发学生道德认知的真实内化。
(2)挖掘其他课程中的养成教育因素。
鼓励学生选修多种课程,在课堂学习中积累丰富多彩的人文学科知识,同时注重挖掘专业课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3)积极开展面向学生的伦理谈话活动
辅导员开展的伦理谈话活动,是在班会课上进行的,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展开的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由于辅导员下班制度的实行,使得辅导员们能更为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班级集体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向,利用班会课,开展有主题的伦理讲话,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辩,使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去展开思考,能对时事问题和社会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至于盲目热衷于社会风气,丧失了个人分析、判断、明确选择的历练。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风示范,带动养成
“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信其行”。一所学校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在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人们衡量教师的指标多元了,不仅看师学,还要看师能、师德。由于养成教育强调道德实践主体的统一性,“道德规范面前人人平等”,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本身都成为了影响学生的作用因素,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来纯化师风,让学生在由教师示范的氛围内感受道德的真实性,并自觉融入其中。
3.加强学生道德实践,知行统一,促使养成
(1)积极引导示范群体开展道德实践
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是在各方面表现较为优秀的一个重要群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体验互动的干部轮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等,为学生骨干们建立起学习、成长的平台,提高骨干团队的先锋意识;组织这些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承担各种任务与责任,在工作中锻炼才干、磨砺品行;鼓励这些学生参与到服务校园的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无私奉献与自觉付出的现实价值与意义。这样来提升这些学生的觉悟,形成上进的团队、集体的氛围,起到良好的品行示范与榜样作用。
(2)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
集体住校生活使学生们有了更为能动的自主性,但同时为了建设和谐的校园,也向学生们提出了遵行“家庭道德”、“社区伦理”等方面的行为要求。应明确行为规范、督促检查、舆论评价、奖罚分明,在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中养成规范意识,力行道德行为。
(3)在重大活动中提升德行境界
围绕党政中心工作,总要开展起一些重大活动。德育工作者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围绕主题开展起多层次的动情、入理、凝神、明志的教育活动,启迪学生,自觉思考、选择与行动,以期真实提升学生德行的境界。
(4)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德行
道德养成的实践途径,还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让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看到价值,体悟成长,并注意及时给予道德点化,让实践活动名副其实,成为锤炼学生德行的有效途径。
4.加强育人环境整合,步调一致,强化养成
从学校来看,有物质的、心理的、制度的环境氛围;更大的视野中,育人环境还有来自家庭、社会的大氛围,只有在校内统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有效协调,形成合力,才能步调一致,强化学生的道德养成。
养成教育重在教与学的互动,重在学生自觉主动地建构,更重在内在理性与外在行动的统一,积极开展养成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德育有效性、促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8.
[2]罗国杰.公民道德建设与养成教育[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30日第4版.
[3]戴木才.关于道德教育危机和根源的反思[J].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2003年11月22日.
[4]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