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晁彩林 商丽颖

  创设情境,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精心设计的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一种充分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智力探索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操作,发展思维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独立地掌握新知识。在化学教学中是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以及创设怎样的情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等,都必须根据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确定。
  
  一、通过生活、生产中的化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学科本身就与生活、生产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由具体情境向抽象情境过渡。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看到实物,利用生活、生产,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真实的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先取得感性认识,而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讲述焰色反应时问“我们在炒菜时不小心把食盐水溅在炉子上时火焰有什么现象?男同学小时候淘气时把细铜丝电线在火焰上灼烧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又如在讲述硫酸盐时问“钡盐有毒,为什么硫酸钡在医疗上还能用作钡餐?”再如讲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时可让学生回忆“石灰池中水的表面有什么现象?(表面总有一层薄膜)为什么?”通过这些生活、生产的实际,把学生带进化学的世界中,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
  
  二、利用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结合课文,穿插一些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或科学家的生活片段,让学生去追踪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可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良好情境之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增添记忆效果。例如: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指导学生研究杜伯莱纳的“三元素组”、纽兰兹的“八音率”、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率”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可以讲述凯库勒执迷研究、日夜思索,梦悟苯环结构的故事。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再现了科学家们忘我探索的情景,强烈激发着青年一代的发现欲望。
  
  三、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神奇变化和鲜明现象是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它能有效地提供激起矛盾的新刺激,引起学生注意,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为此在教学中,应以实验为切入点,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
  1. 利用增补趣味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趣味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例如“乙炔”一节的教学增设趣味实验:拿一个搪瓷盘,让学生看清盘内无其他东西,然后往盘内放上一堆冰块,在放冰块的同时顺手放上些小电石,用火柴点燃冰块,冰块燃烧起来,火势凶猛,浓烟滚滚,此时学生惊呆了,急于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此种情境下引入新课,必然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2. 利用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把教材中“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重新设定认知情境,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与思维发展的实验顺序,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学生智力、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如Cl2与H2O反应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取两瓶氯气,在两瓶中分别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2)在氯水中分别滴入少量AgNO3溶液并加入少量固体NaHCO3,而后滴几滴石蕊试液;(3)取两瓶干燥氯气,分别加入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围绕这三步实验创设以下问题情境:(1)两瓶氯气的颜色、水溶液和蒸馏水的颜色为何不同?(2)加AgNO3为何会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什么离子?加入NaHCO3粉末为何有气泡产生,说明有什么离子?为何石蕊先变红后褪色?是氯水中哪种成分起的作用?(3)通过观察第三步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围绕上述问题,营造一个宽松的求学氛围,引导学生对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探究、综合,最后得出结论:氯气溶于水的过程本质是氯气在水中溶解为主,伴有一定的化学反应:Cl2+ H2O = HCl + HClO。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激发了探究的兴趣,激活了创新能力。
  
  四、通过精心策划的课堂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希望被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他们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例如关于苯酚的分子结构,有的学生认为它和苯分子一样也是平面六边形结构,另有学生认为由于羟基的引入,导致羟基上的氧原子不与其他碳氢原子共面。究竟哪一种观点正确呢?通过讨论,学生对有关的分子结构分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利用学生的错例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的错例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完全利用现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明显的谬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氮分子结构”时,有学生认为,氮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VA族,处于元素周期表右上角,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因此,氮气性质非常活泼。问题一经出现,许多学生就很快地意识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常识不符。接着教师追问:为什么错了?学生经认真思考,发现错在偷换概念,“氮元素”变成“氮气”了。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元素性质和单质性质这两概念的区别,而且很快产生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活泼的非金属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氮气的性质很稳定?这一疑问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氮分子的结构。
  以上各方面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它们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其中一个,也可能涉及几个,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割裂开来。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充分使用问题情境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认知需要上得到情感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具有很大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