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本文分析论证了不同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何改善父母教养方式的构想。
  关键词:父母 教养方式 儿童 心理健康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儿童的生活范围较小,儿童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不仅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且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本文分析论证了不同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何改善父母教养方式的构想。
  
  一、溺爱型的父母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关心和关注,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把孩子放到特殊的地位,不适当地满足子女生活上的要求和欲望,处处迁就,事事代劳。有研究者曾将上海父母与日本父母的教养方式作比较,他们发现上海父母强调要爱孩子、关心孩子,而不重视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日本父母则把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作为好父母的首要条件。这说明,上海的家长以为自己的责任就是关心孩子、爱护孩子,而爱孩子就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1]这样的父母易导致子女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不能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要注意:对孩子应当严格要求,要把孩子放在恰当的位置上。不要太关心孩子,随时问他这样那样;不要太亲近孩子,让孩子充分自由地活动;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不要过于夸奖孩子等。
  
  二、专制型的父母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过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念,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但是“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
  在一次调查中,有31.4%的家长承认如果孩子考试达不到要求,自己首先会采取的行动是“痛打一顿”或“严厉批评”;44.9%的学生则认为在考试成绩达不到父母要求时,自己最会遭到父母的打骂。不仅在教育上,家长权利和威严的强盛在整个养育过程中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在问卷调查中,家长愿意“不论自己说什么,孩子都听”的占65.5%,表示“不愿意”和“无所谓”的分别只有26%和4.1%。[2]还有一个调查结果说明,218例青少年心理障碍者家庭管教方式以严厉、独断、高目标、各方面加以限制为主,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家庭缺少温暖和情感交流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关系密切,调查者甚至断言:“这比父母离异或死亡的影响还要严重。”[3]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表现为情绪很不稳定,恐惧、胆怯,情感冷漠。因惧怕失败而退缩、意志力差;因逃避惩罚而养成说谎话、表里不一的不良品质。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还带来精神上的压抑和侮辱,在得不到温情又面临暴力的情况下,孩子极可能离家出走,严重时则可能轻生。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塑造了孩子逆反心理极强的反社会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加强民主意识是这类父母提高教养质量的当务之急。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家长的教育才能得到子女心悦诚服的接受;只有在平等的交流中,子女的心理才能健康地发展。
  
  三、放任型的父母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在放任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缺少温暖和爱,他们的心情处于紧张、焦虑、恐惧之中,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一般情绪波动大,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容易产生敌意,缺乏同情心,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不愿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富于攻击性。
  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是忽视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子女是每位父母的天职,父母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脱这个责任。每个孩子都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都需要家长尊重他的人格,都希望家长支持他的上进心,都需要家长满足他的合理要求。父母应该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同时要对孩子严格要求,时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运用适当的奖惩手段,鼓励强化孩子正当的行为,帮助孩子解决面临的困难。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青少年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四、民主型的父母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这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对孩子事事处处提出严格要求;既高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激励孩子去做其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让孩子直言不讳,敢于发表意见,又对孩子的幼稚和错误循循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当然民主教养不等于什么事情都是协商,有民主还要有集中,孩子由于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看问题不会深刻与全面,所以对有些重大问题要由家庭全体成员来讨论,父母可以事先统一口径,要求少数服从多数,让孩子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持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可靠;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并尊重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挫折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因此,在民主和睦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意志坚强,有自信心,能与人和睦相处。他们具有积极的、向上的、热诚的、友善的性格,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当今我国家庭教育的状况,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家长在家庭教养过程中,往往只看到子女有形的身体的生长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无形的心理的健康成长。作为青少年成长大环境的社会,应当通过报纸、刊物、电视等传播媒体,宣传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民主的教养模式。作为青少年接受正规教育场所的学校,应当通过校园开放日、家长学校等,指导家长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的关系,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使之成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内容。作为青少年成长最直接教育者的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通过较为正确的教养方式给儿童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缪小春.从中日幼儿性格差异看独生子女教养[J].当代青年研究,1995,(4).
  [2]王金玲.家庭成长环境与少儿心理现状[J].浙江社会科学,1995,(2).
  [3]李荫华.218例青少年心理障碍者的家庭教育方式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199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