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实践性作业的操作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芳娟

  摘 要:笔者在所带的班级中有意识地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性作业的尝试,使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文章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实践性作业 操作策略
  
  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与补充,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有益于学生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一条渠道。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了语文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实效性差,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这种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这就是说,语文的学习既不限于语文课堂,也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和写作,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我们语文教师要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笔者在所带的班级中有意识地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性作业的尝试,使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活”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作业形式要强调开放、探究、合作
  
  对于一成不变的事物,人人容易感到厌倦,孩子也不例外。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有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学习方法。”所以作业形式应灵活多样,听、说、读、写并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1.体验。学完课文后,为了让学生明确某些自然现象的存在,可布置学生亲身体验,然后有顺序地说说观察或实验的过程结果。如让学生根据《挑山工》一文第三自然段的描述,挑物上台阶进行体验,“折尺形路线”的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观察。观察是认识的起点,写作的起点。设计观察性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在学习写景状物的文章时,我常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观察,通过有序观察,了解其本质特征。这样的观察,学生多管齐下,听、嗅、看、想结合,经分析、比较后,往往可以抓住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在上《农贸市场》这篇习作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以2-3人小组为单位参观年在村的农贸市场,记录你所看到的情景。结果学生们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生动有序,全班同学一次通过。如,学了《火烧云》一课后,让学生利用早上或傍晚时间观察火烧云的变化,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
  3.作图。动手作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新知。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根据文意画出诸葛亮的妙计的内容,学生兴趣大增,通过作图,学生能轻松正确地表述其内容。而上了《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后,让学生猜想台湾蝴蝶还可能有的品种,并画下来,许多学生创造性地画出了“骨蝶”、“飞碟蝶”、“虎蝶”等,这样的作业让老师惊叹之余,觉得是赏心悦目的。
  4.表述。在学完课文后,为了加强思想教育,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引导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演绎的形式或讲述的形式再现课文情境。学生通过用心想象和体会,发展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晏子使楚》一文中有些句子含义较深,初读课文,学生很难体会其中之意,通过演课本剧,学生领略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也学会了如何合理地去推理。
  5.查阅。课改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和有效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中去的能力。这种作业,既有内容的结合,又有能力的综合,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上网阅览等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如学了《五月端阳》后,让学生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采访长辈,收集谚语、民情风俗、民间故事,并在班上开展交流。
  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它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作业要求上讲,要分层布置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受到遏制,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分层布置,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1.作业量的分层。由于已有经验、智力、学习习惯等原因,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形成了差异,这种现象非常正常。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到自由发展的时间,尽量“吃饱”,一般学生得到充分练习,可以“消化得了”,我在布置作业时,进行了量的细化。比如,巩固生字词的抄写,不硬性规定抄写几遍,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自己的抄写遍数。但有的大家都必须做到,就是听写时要保证自己能够写得出。这样一来,那些记忆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少写几遍,把余下的时间用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上去,记忆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在夯实自己的基础上下功夫。这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何乐而不为。
  2.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评议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我在教学中经常把作业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一般来说,作业可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实现发展目标,努力完成创造目标,基础最好的学生实现创造目标,帮助其他同学达到共同目标。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另外,在作业形式上实行了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如学习《秦始皇兵马俑》第3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A、文学家:研究作者的写作顺序、观察顺序及该段的段式,结合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B、军事家:摆或画军阵图;C、导游:练说有关该段内容的导游词。D、播音员:能响亮地朗读本自然段。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1-2项或2-3项任务,如学有困难的,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在作业评价上,要倡导多元、民主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我们的作业评价往往趋于单一,缺少针对性,对学生鼓舞作用不大,尤其是只关注其结果的正确与否,很少关心学生的思维过程。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因而评价学生作业时的非智力因素都应及时反馈,而不应仅停留在练习答案这一单一的角度。针对实践性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实践性作业的评价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和体验及学生纵向上进行评价,并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得到提高。
  1.教师评价
  作业本是老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一个平台,老师的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该及时掌握学生作业本上透露出的信息。平时作业很认真的同学某一次作业字迹潦草了;某学生前一半作业正确率很高,而后一半作业却连连出错;一贯不爱学习,拖拉作业的学生有一天及时上交了作业本……这些信息都向我们传递着学生做作业时的状况。老师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鼓励有进步的同学,为有疑难困惑的学生排忧解难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班上的王剑波同学因从小失去母爱而一贯沉默,学习上敷衍了事,每次作业字迹模糊,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他的闪光点。然而有一次班里组织绘画比赛,他的画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因为他从没有这样认真过,赛后我不但当众表扬了他,而且大张旗鼓地把他的画贴在教室门口,使进出的同学都能看到。此后,每一次美术课上,他都表现特佳,后来,我发现他专注于练钢笔字了,慢慢地,作业字能看清楚了,正确率提高了,作为老师没有比看到学生进步更令人欣喜的了。我认为作业和评价是一种情感沟通、教学相长的过程,它能拉近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2.学生评改
  有些实践作业可组织学生自评、小组评改或同桌对评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评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平时的教学中,如学生编演课本剧、小组配乐朗读课文等,我都是交给学生去评定,只是事先了解他们困难的地方,适当给予引导。让学生参与作业评改,既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力,又可以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达到取长补短之效。小学生都是有表现欲望的,如果把好的作业再展览出来,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光荣的,于是会更努力地去做好这种实践作业。
  3.家长评改
  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也参与评价,这不仅能更好地督促学生完成作业,而且可以以此增进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间的联系,更及时地沟通信息。比如在学了《可贵的沉默》一文后,我动员学生去侧面打听父母及其他长辈的生日,到时自己动手制作可用自己的零花钱为他们准备一份礼物。结果有许多家长事后高兴地向我反映,他们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惊喜和安慰。再如,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前夕,我指导学生精心制作贺卡,办家庭小报等,回家后赠送给家长表达心意,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些作业,让孩子们体验父母的工作,感受他们劳动的辛苦,孩子确实会有所感触,有所成长。
  这种多元化,民主化的评价,会让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和自信的成长环境中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在作业领域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实践性作业,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从中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能力,展示个性,尝试合作。让作业真正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一、二、三、四、五、六期.
  [3]钟启泉,崔允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