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萍
摘 要: 本文试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作探析,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感悟,挖掘出具有符合人文精神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学底蕴。这也与《新课程语文标准(实验稿)》中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相一致。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文学素养
前言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科书里许多文学作品是学生理解文章、感悟文美、拓展延伸知识的文本。这些作品能净化人的感情,培养人的情趣,陶冶人的性灵,美化人的灵魂。学生通过对这些文章的理解感悟,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体会其中的真善美,并能从中获得美感和情趣,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1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意义
1.1 领悟文学作品主题的时代美和永恒美。“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为时代报务。鲁迅小说《药》,就表达了他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死难烈士的怀念和赞颂,对他们生的英勇、死的壮烈的崇高革命品质的赞美,对一些愚昧不觉悟落后群众的麻木不仁的忧愤,从而揭示了要拯救中国,必须唤醒愚昧麻木的群众投入战斗的道理。朱自清的《背影》表现了父子相爱的主题,使得传统的“家庭亲情”跃然纸上,打动人心。这些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对它们进行整体阅读感知,深入顿悟作品本来就应具有的美感。
1.2 欣赏辨析文章,深化理解认识。文学作品的赏析,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鉴赏评价能力,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判,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认识更深入,使阅读有更多收获。如赏析《荷塘月色》一文时,不但要能够理解和领会作者描绘的月下荷塘那种恬淡静谧、清新宜人、梦幻迷离、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美景色,理解作者那种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出路,幻想脱离现实却又摆脱不掉的矛盾苦闷心情。
1.3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本质,发展人性中的真善美,抑制和摈弃人性中的假丑恶。课文本的许多人物形象如有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疆场的花木兰;有全身沾满铜臭的菲利浦夫妇;有用全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的长征途中的无名战士。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应透过现象揭示他们内心的丰富精神世界,通过人物形象来感受一种憨厚美、真淳美或悲剧美,体会出对丑或美的感悟。
2 培养学生文学素质的方法
2.1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作品,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能顺利阅读的关键,它往往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基本阅读步骤方法是:①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及体裁样式;②阅读每段,了解段义,主要看每段的首句和尾句;③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构思,体会这样写的妙处;④学会赏析,每段中的震撼人心灵的美句妙语,把握文章的闪光亮点;⑤延伸升华,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寻出引起作者与你的共鸣处,再推出你的新看法,这是赏析文章不可少的。
阅读文学作品时,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阅读时,瞻前顾后,审视语境。特定的含义,是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制约,应注意审阅语境,谨慎小心;②联系文章的立意、背景及文章的主旨等因素来理解,将作品放入更广阔的背景下赏析,理解的深度自然加深;③多角度揣摩词语的含义,紧扣“文眼”,体味作者的独俱匠心,从而有“小中见大,一叶知秋”的艺术效果。
2.2 揣摩文辞,领悟作品的神形之美。揣摩语音的节奏美与韵律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岸芷汀红,郁郁青青”等句。韵尾的合辙押韵,使句子富有音乐感,增强了语句的韵律美。
揣摩语形上的对称美、参差美。《滕王阁序》中的“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看来醒目、清丽可佳,读来顺口,连贯畅达,给人以对称美,整齐美的感觉。
揣摩语义上的含蓄美、精妙美。《祝福》中写祥林嫂的肖像时这样描绘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句中的一个“物”字,形象传神地表达了祥林嫂受尽封建礼教的折磨和摧残,走向了穷途末路。一个“物”字,写尽了祥林嫂的悲哀,写出了作者对之深深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憎恨,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其内涵之丰富,远远不是用其他字所能代替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才有此穿透领悟能力。
2.3 体验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学会感受意境的图画美和和谐统一美,学生可通过文中的客观描写方法进一步地感受文中所特有的图画之美。这也是分析文章意境中所必不可少的。有时,作者会通过一些常见的景象意境,自然地引起人们强烈的美感,将读者带进一个幸福、美好祥和的境界。教师引导学生对意境进行分析,感受作家所创造的这种美的意境,可以使学生受到作家感情的感染,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享受。
文学作品的意境如同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多样的统一之美。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许多本来无关的,作为物象概念的语言符号,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迭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个悲凉荒远的意境,给人以多样统一美的艺术享受。
2.4 鉴赏评价,深入体味作品中意义精髓。文章鉴赏和评价的标准是:①看思想观点是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懂得评价的“真、善、美”与“假、恶、丑”;②要看艺术技巧的高低,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知识,诸如各种创作方法,各种表达方式、语言技巧的运用,各种风格流派等特点;③要有正确处理是非观和艺术观之间关系的能力,首先应是是非评判标准,然后才是艺术标准。
对文章的鉴赏和评价,首先就要看文章的思想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及事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次看文章的内容是否真实,材料是否全面,是否抓信了主要矛盾,是否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认识是否深刻;再次看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健康向上,文中涉及的知识是否科学准确,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否符合事理,符合逻辑。
2.5 学会拓展延伸,深化理解已知进而扩充积累知识。学会向作者本身扩展延伸,通过对作者的生平,写作原稿等扩展,来进一步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投下的自己的身影,从而更清晰地反映出文章的时代背景,也便于读者进一步地理解把握。
学会将所阅文章向同类题材作品扩展延伸,同一题材往往会因写作目的不同而表达方式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文体。为此,我们应该注意把握,找出此类作品所具有的共性特征,探寻出一般的规律,便于今后的学习运用。
结语
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学生自己不断地阅读积累,转化吸收,才能有创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读活文学作品,是积累自身文学底蕴的关键。同时还应做到学思结合,只有真正的学中思,学中悟,才会思而有所学,悟而有所通。
参考文献:
[1]刘浩.语文学法纵横.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蔡明,范富来,米学军.文学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05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9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