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状况,如分工形式化、合作时间形式化,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学生不懂倾听、依赖同伴等。运用分工具体化、过程引导科学化等策略,可以使小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
  【关键词】小组合作;现状;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然而,具体操作时小组合作学习也出现了一些状况。
  一、小组合作学习现状
  在实践中发现,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在操作上还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具体表现有:
  (一)合作过程形式化
  1. 小组分工形式化
  小组虽将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优化组合,小组内由谁组织、记录、发言都有了明确分工,但是又造成了优生主宰课堂包办了一切的现象,后进生扮演听众成了陪衬,这种状况普遍存在。
  2. 问题设计形式化
  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合作学习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机提出问题。如有老师在整体感知文意后就问学生:“本课中你最欣赏的人是谁?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一下。”这样的问题太容易,没有讨论价值,答案是书中现成的。如果讨论的问题太难,又让学生不着边际,耽误了学习时间和讨论兴趣。
  3. 合作时间形式化
  学生合作往往沦为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宣布“合作开始”,没有给够思考时间,学生尚未触及问题实质就被要求小组交流展示,小组代表的发言仍然是个别学生的观点,不是组员集思广益的结果,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教师没有领会合作学习
  1. 教师没有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仅仅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一起讨论,没有对学习过程进行督导评价。
  2. 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还应是参与者。然而,很多教师操作时很茫然,甚至无所事事,致使学生表面上轰轰烈烈,讨论七嘴八舌,实际上可能在东拉西扯嬉笑说闹,缺乏实效。
  3. 教师缺乏有效、可操作的评价。评价是为了调整组员的行为和活动,引导组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而大部分教师认为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难以定量定性的评价。有的课堂为了评价而评价,有的定量定性评价繁琐,成为小组合作推广的障碍。
  (三)学生达不到合作学习的要求
  1. 不懂倾听。学生合作时,经常出现同组学生各说各的思路和见解,谁也听不到别人在说什么的情况。这样的合作只是形式,没有实际效果。
  2. 懒得思考。常常发现:一个学生回答后,其他学生随着他的思路往下说,如果老师不要求变换思维角度,他们就很难从一种思维情景跳出去。
  3. 依赖同伴。合作学习中有不少学生不敢提问,观望别人,依赖同伴,信心不足,担心提问过于简单引人嘲笑。
  二、改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的有效性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实践总结了一些策略:
  (一)合理构建小组
  构建小组时按能力高低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再考虑性别比例、个性特点、交往意愿、守纪状况等因素,把全班分成若干个4或6人小组。按“组间平衡,组内互补”原则分组,组间平衡是指组与组之间人数、综合实力相当;组内互补是指同组组员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上层次不同,保证组间竞争公平,组内成员优势互补。
  (二)分工与规则具体化
  1. 分工具体化
  为促使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须明确分工和组员角色。如:让威信高综合能力强的同学任组长,主持组内交流;让语言归纳能力强的同学任记录员,记录本组学习结果;让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任发言人,综合本组发言内容;让责任心强的同学任检查员,检查组员学习情况,控制小组纪律。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分工,避免无所事事,教学中要求同小组根据分工相互配合。另外,可根据学生能力和意愿定期调换,使学生保持新鲜感,这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 规则具体化
  制定具体化“规则”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如个人倾听规则:a. 听同学发言要专心,边听边想,记住值得肯定的要点。b. 不要随便打断别人发言,有不同意见待同学表述完后再提出。小组交流规则: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等。
  (三)科学引导学习过程
  1. 问题设计科学化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小组合作“问题”,以开放性、创新性、探究性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为学习载体。这些问题可以是时政性材料或是生活问题,有解决问题的目标指向,没有书上的现成答案,学生必须通过学习探索才能解决。这会把学生带入崭新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情景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心理学家把问题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长短划分了“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教师可以根据这四个级别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问题有梯度。
  2. 教师引导科学化
  教师必须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适当的调控,让学生积极思考,对问题有独立见解。比如:(1)规范学生行为。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时及时引导。(2)发现火花,排除障碍。讨论交流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富有创意的思维火花闪现,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感受和寻找。合作学习时常会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现象,需要教师及时点拨为学生排除障碍。(3)引导合作学习深入。小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浅层次、表面化。比如,学生讨论句子在文中用的好不好时,往往只是简单的说出好或不好的浅层次认识,需要教师及时引导。
  (四)评价方式简易化
  1. 重视即时激励评价
  “即时激励评价”是促进小组有效合作的催化剂,它使得评价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教师、组与组、组员与组员即时对成功肯定、对失败鼓励支持的激励能有效促进合作学习。如:“开心小组资料准备充足,表达流畅,如果能扼要讲述就更好了。”“奋斗组提出的质疑值得大家深思,希望保持敢于质疑的态度”。
  2. 坚持综合性评价
  为了提高评价的简易性,综合评价不是每节课进行,可改为每周、每月、每学期为单位。通过评价在小组内出现互助互勉的局面,促进组间竞争与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打造“研学后教”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之一,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有待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指导。如何使小组合作更有序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利用小组合作优化课堂教学,构建生命化课堂,让课堂焕发光彩,是教育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943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