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高中语文课程校本化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课程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创新实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必然承担排头兵的重任。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与时俱进,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反思,深入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语文课程校本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遵循本真,科学开发
  学校创设多元化课程建设微环境 笔者所在的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造成长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自我锻造的机会,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从而形成用个性化课程培养个性化学生的教育特色。学校的明确育人目标和多元课程开发的倡导,都给我们的语文课程校本化建设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依据课程理论,依托特色建设 一是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课程的开发、设置必须适合学生的需要,使课程成为对学生而言是“真正有意义”的课程。学校语文组老师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体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需要进行了摸底调查,从而在课程科目的开发、设置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二是丰富的教师资源。对课程的开发不仅局限于语文教师,而是充分调动全校具有的文化特长教师,对所能开发的课程进行了摸底,建立了课程教师资源库,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聘请当地民间艺人授课,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三是学校所在的地域特点。莫言的家乡、红高粱文化基地、高密三绝(扑灰年画、剪纸和聂家庄泥塑)、刘墉清爱文化教育园等文化地域资源,有力地支撑了语文学科课程的开发。四是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体育艺术节(学生自己承办)、“学生最感动的教师”征文、学生讲坛、辩论会、话剧表演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得校园文化水平不断攀升新的境界;校史馆以及各功能楼附属文化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学校优美精致、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带动着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和决定着课程开发的大范围。
  整合课程建设,落实课程内容
  课程重构,教材重组,倡导课程多元化 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科核心能力的塑造,满足学生选课分层教学需要,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调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设置了基础类、提高类和综合类三大课程板块。
  基础类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开设的课程有选课课程、实用语文等,《高中语文必备基础知识》《高中记叙文写作指津》《经典文言读本》《经典现代文读本》《传统文化读本》等课程都承载著优秀文化,凸显着语文学科的魅力和育人功能;聚焦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中秋节等,进行课堂微写作展示,引导学生做有情怀的人。
  提高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为目的,开发了注重挖掘学生潜能、拓展学生发展空间的提高类课程,陆续开设的课程《深度时评赏析》《诗歌品鉴》《大学先修课程》等,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有很好的引领和提升功能;校报校刊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百草园》具有普适性和趣味性、理论思辨性和生活时政性,《圆梦》注重文化积淀和深层次阅读,观点精辟透彻有思想,属于拔高式阅读,《幼林》是学生自我创作展现的平台。
  综合类课程:为使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发展得更快更好,学校开设综合类课程,以满足特长生发展的需要,如自我锻造活动课程中的诗歌朗诵大赛、辩论赛、话剧节活动等,社团活动课程中的莫言文学社、风华演讲协会、辩论艺术协会、剪纸艺术社等。
  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兴趣、爱好、特长的条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
  形式多样性,倡导课程实施的弹性化 一是课时弹性。基础类课程、提高类课程有固定课时,并且以揉和、拓宽、替换、补充等方式灵活地和国家课程相融合。综合类课程不固定课时,由学校统筹作弹性安排。二是课程弹性。基础类课程和提高类课程,旨在补偿挖潜,在实行选课走班教学大环境下,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根据学生个体发展情况,按水平、能力的不同,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既能保证大多数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水准,提高“基础学力”,又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多元评价,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一是注重过程性评价,编印《课程记录册》,用适当方式记录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跟踪收集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活动资料,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二是进行学分评价;三是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导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系列化。
  结束语
  经过学校师生的探索与实践,学校语文课程校本化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促进了国家课程的全面落实。同时我们也深知,课程的深入实施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断地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地探索创新,把新课程改革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192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