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典课堂充满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秋送爽,我们来到历史古都――南京,参加第1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聆听一位位大师的课,可谓异彩纷呈、各领千秋。他们是思想上的引导者,教学上的践行者,课的最大特点是返璞归真、注重文本、着眼学生发展。
  陈金才老师的《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让大家领悟到“语文拾母语教学终极目的是学会阅读,进而学会表达”,水到渠成的“小练笔”让学生走近自己的期待园子,在场的我们也随之走进了各自美好的心灵家园。王菘舟老师一个人的同课异构《与象共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人的同课异构,在如此规模的研讨课上实属第一次听到,这是他的第一种教学,教学目标是“读好”。课堂上,王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观众,把自己当成大象……不断创设情境变换角色,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激情洋溢的朗读,把台上台下的师生一次又一次的带入“与象共舞”的酣畅淋漓情境中,浓烈的异国气氛,欢快的舞蹈,怎能不让我们对泰国风情深深的向往!
  第二种教学,王老师的教学目标是“写好”。初读课题,学生认为“与象共舞”就是“和大象一起舞蹈”,由此,追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来写这与象共舞?”根据学生的回答,王老师把话锋一转:的确一般情况会写“怎么与象共舞?”“舞跳得如何?”“跳后感受如何?”我们来评定这篇文章的话,不免会有“文章是否跑题?”的疑问,在疑问的驱使下,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接着再来品味共舞的语句,体会语序不同的写法,体会“拥”的妙用,从而悟到本文“与象共舞” 这种特定的表达形式。
  两节课的定位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效果也就有所不同。我们无需评判孰优孰劣,用王老师自己的话来说:“自己的同课异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课异构的过程对于自己就是一次颠覆,颠覆自己即意味着创新,一种模式的被打破,而这正是迈向个人教学新境界的标示!”不同的教学设计背后不断寻求突破,这对于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我们来讲是多么重要。
  孙双金老师的《推敲》,主要讲贾岛和韩愈推敲的故事,这篇文章孙双金老师设定四个清晰可感的目标即四个“一”:第一讲述一个故事;让孩子们把推敲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下来,化书上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语言训练讲故事。第二理解一首诗歌;“推敲”的故事是按《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来的“鸟树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为什么要推?为什么要敲?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诗,因为诗人写《题李凝幽居》中隐者的居住环境非常幽静,这首诗不理解,讲“推”和“敲”就会架空分析。第三,品味一段佳话;推敲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佳在哪里呢?运用假设和对比的形式 “假如贾岛撞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把他逮去关一个晚上,还称佳话吗?贾岛这个人老出交通事故,他前面也撞过一个“市长”(京兆尹)的仪仗队,若把他抓去关一晚上,这就不是佳话”。韩愈这个故事又为什么说是佳话了呢?孙老师巧妙的引导孩子去品味“它佳在哪里呢?”试想,你撞了这样的车队,他们会怎么对你?进而创设对话情景让学生体验……学生悟出“四个佳”。第一,贾岛的推敲精神佳;第二,贾岛坐在毛驴上推啊敲的憨态佳;第三,韩愈的姿态佳,一个京城的市长,没有怪罪,反而下来跟贾岛一起问,一起推敲;第四个佳,韩市长的学问佳,市长如果没有学问,能跟人家推敲吗?正因为这四佳,构成了中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第四个目标,欣赏一种现象;什么现象呢?推敲的现象,“推敲”是韩愈和贾岛创立的中国语言中新词汇,于是从唐朝开始至近代,各个朝代都出现了推敲的佳话,王安石为“绿”推敲,纪晓岚、谢晋才子们为对联而推敲……中国文坛产生了一种“推敲”现象。这堂课,孙老师定位教学目标四个:”一个故事,一首古诗,一段佳话,一种现象”。他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了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课,上成语文文化的课,同时回答了许多人的疑惑,现代白话文到底该怎样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文而异,因材施教。
  薛法根老师的《桂花雨》,赵志祥老师的《经典趣读》……无不流溢着一位教师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教学智能和人格魅力,蕴藏其后的深厚文化素养。名师们那亲切的笑容、和蔼的态度、诗一样的语言、让台上台下师生如沐春风产生心灵共鸣。精妙的设计、智慧的互动、不着痕迹的贴近学生的顺势引导、多元的激励评价、灵动、情趣、精彩、创新、实效的课堂,我们由衷的钦佩的同时,也感叹“教海无涯,教无止境”,这次“聆听经典”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课堂本身的收获,更多的是思想的蜕变!聆听大师之言,我收获很多,安徒生说:“只要你是一颗天鹅蛋,就算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是的,我也会记住窦桂梅的话语:“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心怀谦卑”,只要拥有一颗执着追求的心灵,终有一天丑小鸭也会展开双翅飞向梦想的天空。
  聆听无处不在“教到老、学到老”,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认真向名师学习,丰富和拓展自己的教育眼界和知识视野,才更对得起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与重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20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