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文本解读中探求写作资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很多文本都蕴含着丰富鲜明的写作资源,只要善于发现,抓住其中两三点,采取合适的方式,就能让文本发挥好写作例篇的功能。
  《植树的牧羊人》是个虚构的故事,却寄托了作者内心美好的愿望。学完本篇,学生除了文本意义上的解读领悟外,更有探求写作资源方面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尝试组织学生进行改写再创造。
  自我投射,关注独特体验。文体改写的出发点是对原文做进一步深挖掘,特别是挖掘主人公品质内涵,将自己投射进入故事本身,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植树的牧羊人》透露出的文外之意很丰富,特别是主人公的个体形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领悟通透。
  荒芜干旱的高原上,一个孤苦的牧羊人,独自植树,这本身就有苦行僧的意味。是什么让他在这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扎根?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易被忽视的细节。他失去了独子,紧接着又失去了妻子,于是他被動地孤独生活。他需要精神上的寄托,种树就是一种选择。这并不是个很好的选择,却又为何要选择于此呢?这就透露出他的可贵之处,他正是在实现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的同时,传递一种生活理念——赋予荒芜之地生命的同时,让自己荒芜的心灵重新焕发生机。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大概就是本文带给人的哲学思考。
  这样的解读不是空中楼阁,是将自我投射入文本后自然而然,感同身受的感悟。没有代入感,学生就没有独特而深入的理解。因此,改写的基础性工作即在此——自我投射,以期得到独特体验。这种体验的获得将为行文的感情基调,写作倾向,内涵深品打下厚重底色。
  章法调整,突出写作重心。文本改写路径是将原有叙事章法进行调整,学会剪裁,学会运用插叙,调整叙事焦点,凸显写作重心。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徐徐写来,这种四平八稳的写作章法能不能在改写中转变一下路径,获得另一种耳目一新的编排形式呢?
  学生作文几百字的篇幅决定了要取舍,要有侧重点。如何凸显侧重点,可以尝试转变叙述的顺序。
  牧羊人“利在千秋”的成就是在“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时。山岗长满高大乔木,荒原重新拥有了流水,所有人都感激这位默默付出的老人。如果将此处改写到文章开头,会有意想不到之妙:这个老人的谜团亟待解开。然后再合理安排插叙,压缩介绍第一次、第二次见到老人的情形,交代老人植树的来龙去脉。
  文章在倒叙与插叙的选择中,自然进行了裁剪,突出了成就,简化了过程描绘,反而留足想象空间,凸现了言而不尽的艰辛历程。
  生动描写,强化表情达意。文本改写的侧重点是利用对文中描写性语句的再感悟,培养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本文描写之中总是透出情味,透出独有的意味。关注本文意味深长描写之处,并合理加以改造利用,在改写过程中强化语言表达力,这是一个重要的探求借鉴点。
  语言是写作的血肉,血肉丰满才能让文章更有张力。牧羊人一个人生活,却活得具有仪式感。让我们看看这些语言——“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这里细致生动的描写就是他认真对待生活的明证。
  描写生动不在于语言华丽与否,在于进入现场的心灵投射。言行与感触相辅相成,在贴近内心的描绘下一一展现,表情达意就水到渠成了。
  自我投射,凸显的是文之魂魄的问题;章法调整,解决的是文之骨架的问题;生动描写,发掘的是文之血肉的问题。这种衍生其实正是对文本解读的再开发,以这种意识去解读其他文本,定会有一篇一得的美妙体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7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