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向生态更“生”处漫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如何让语文更生态?生态语文,“生”在“生活原汁”,“生”在“生命原味”,“生”在“生长原力”。
  关键词:语文 生活 生命 生长原力
  教学是慢的艺术,天生浪漫的语文更应是从容自在、生意盎然的。
  语文的田野里,有无数个正在拔节的鲜活生命。语文人,唯有向生态更“生”处漫溯,引领孩子们在田野里自由奔跑,才能让孩子们尽享语文之美、趣、境。
  近年来,我校以“生态教育”为理念,倾力构建生态课堂。秉承生态教育理念,笔者认为生态语文课堂应该是遵循科学、创造艺术的高质量绿色课堂;应该是呈现最美姿态,即生活的、生本的、生命的、生成的、生长的课堂。
  一、生态语文,“生”在“生活原汁”
  有人说,文化就是一个社会过日子的方式。文化只有植根生活,才能焕发活力与生机。语文,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只有贴地而行、扎根乡土,保留生活的原汁原味,语文之树才能枝繁叶茂,花开灿烂。
  如何让语文更生态?让语文向“生活化”深处漫溯成了语文人的共识。我校开发了与地域文化相关的生活化语文作业,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以“读名人,访名胜”为主线,以名人名胜推荐—深入解读名人、实地寻访名胜—成果展示交流—开发校本课程为主环节。
  姜堰北大街,是当地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胜地,我们以寻访北大街为主线,设计了四个语文活动环节:
  1. 金曲欣赏,我来说唱——学唱“老家北大街”(老井当院,清泉把庭院兰花灌溉;麻石铺巷,石板上刻下儿时欢快;庭院深深,风情万种,绿茵如黛;老家北大街,寻常巷陌悠然自在……),激发学生的家乡情怀。
  2. 走街串巷,我来寻访——让学生实地寻访龙士巷、郑公祠巷、沈园巷、刘状元巷等,品尝大炉烧饼、鱼汤刀面等美味小吃,近距离感受,发现动人故事。
  3. 故事采撷,我来讲述——选取寻访的一个角度,以讲述故事的形式互相交流,并推荐一名成员在班级讲述。
  4. 素材整合,我来写作——自选寻访的某个角度进行创作。同时,开发形成班本课程,最后择优汇总形成校本课程。
  四个活动环节,紧紧聚焦孩子的乡土生活,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寻味其中,兴趣盎然。
  在语文课堂里,教师只是一个舵手,适当指引方向;孩子们是轻舟,在语文的世界里乘风破浪,自由遨游。
  生态语文,应是生活化的语文。把生态语文课堂延展到校外,让语文课堂变成行走中的生态课堂,以寻促读,以读促写,读写共生,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生态语文,“生”在“生命原味”
  钱梦龙老先生说,碧波深处有珍奇。笔者以为,将生活的积淀化入语言表达中,师生一起在文字的长河里流连,在文字碧波深处潜心漫溯,不斷玩味文字、深入思维、触摸情感,就能咂出语言文字中的生命原味。有生命原味的语文,定是生态化语文。
  以《白鹭》教学片断实录为例:
  师:大文豪苏轼曾赞美王维的诗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郭沫若老先生笔下,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请各位同学试着给每幅图画命名。
  师生合作描绘画面:
  清水(悠然)钓鱼图
  绝顶(清晨)瞭望图
  乡村(黄昏)低飞图
  师:在“清水(悠然)钓鱼图”中,你最喜欢哪个动词?哪个物象?
  生:喜欢“钓”字,一个“钓”字,将白鹭人格化,让人眼前浮现一幅图画。我仿佛看到一个人,静悄悄地站在清水田边,垂着钓竿,悠然地等着鱼儿上钩,神态是那么闲适自在。我甚至想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生:平常渔人都是用自制渔网捕鱼的。《都市精灵》中的鱼鹰是叼着鱼的。这里的“钓”换成“捕”或“叼”不也可以吗?
  生:清水田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画,白鹭是画里悠然的物象。“捕”是渔人为了生计,“叼”是鱼鹰训练后的本能,唯有白鹭的悠然之“钓”,才能和清水田成为最完美和谐的图画。
  师:是啊,仅一个“钓”字就引发同学们多少遐想。这幅图画中还有什么地方令你回味呢?
  生:我喜欢“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图画”一句中的“嵌”字。“嵌”让画面更具立体感,与清水田的自然融为一体,也与镜匣照应。
  师:我们今天常用带有古典气息的木质框来装裱画,本文作者为什么选用“琉璃框”而不是“木框”呢?
  生:一块方方正正的清水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就像玻璃那样平整而透明,像琉璃那样晶莹剔透。白鹭就像是嵌在琉璃框里的精美物象,让整幅图画富有诗情画意。
  师:写作时,我们常常会在意境营造上着墨。如果让你为镜匣里面添加物象,增加图画的意境美,你最想添加什么?
  生:蒹葭、垂柳、芦苇、蓑笠翁、小桥流水人家、蓝天白云等。
  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一起在作者描绘的宁静画面中流连、嬉戏,不断咀嚼、推敲每一处文字的精妙,尽享文字之美,生命之味。
  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笔者以为,抓住学生在阅读中易发现却又难咀嚼出味的名词意象、动词、形容词等,让学生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反复诵读,多加想象,开拓思维,培养语感,引领他们揣摩出蕴含在“碧波深处”的言语真味,从而让语文教学显得情趣盎然。
  生态语文,“生”在推敲文字运用之美,咂出语文的生命真味。
  三、生态语文,“生”在“生长原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就是不断地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笔者以为,按预设的教学环节有条不紊、波澜不惊行进的课堂,不是生态的课堂。生态的语文课堂,应温馨如诗,优美如画,应是教学时时生动,语感不断生发,问题不断生成,能力、精神、情感不断生长的原力课堂。教师只能帮助、引领学生成长,不可能命令学生成长,更不可能取代学生成长。生态课堂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生长的土壤、展示的舞台,让每个生命以其自然之伟力促使自身成长。   笔者在生态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用诗情语文润泽学生的诗意人生,逐步形成以诗展—诗景—诗绘—诗品—诗创为主要环节的诗情语文教学;尝试将阅读、听说、写作融入日常语文教学中,开展“最美推荐”“为花草写诗”等读写展示活动,组织编印小报、开发班本课程、排练课本剧……
  在学生学习自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时,笔者向学生讲述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它就是托尔斯泰的墓”。学完全文后,笔者让学生为托尔斯泰写一句墓志铭,学生的创作原力超出我们的想象:
  1.真正的伟大,在于爱憎分明的灵魂,而并非华丽的躯壳。
  2.魔鬼的外貌也好,天才的灵魂也好,我只是个普通的写书人。
  3.你用笔锁住了世界的丑恶,世界用笔锁住了你的幸福。
  4.犀利的眼光,能够看清人间所有的罪恶;热忱的心灵,能够带给人间无尽的芳华。
  5.比匕首更犀利,比良知更柔软。
  6.你是世界的过客,锁得住人民的幸福,却锁不住自己的忧愁。
  7.一步步踩在丑陋、疾苦上的人,最后带着流血的双足踏入了天堂。
  8.他来过这个世上,用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容貌换取了一双透视人性的眼睛。
  在共建生态年级时,学校开设了“花草养护”课程。学生自主创意,在教室摆放花草,让课堂四季如春;课间漫步花草,让脚尖轻盈起舞;笔触在花草间流连,文思妙如泉涌。在“为你写诗”环节中,学生写诗的热情空前高涨,水平不断提升。现选辑第一次尝试写诗的两位学生的作品:
  向日葵
  一身绿色衣,黃脸著淡妆。引得蜜蜂飞,蝴蝶舞成双。
  虽居烈日下,不畏酷热涨。要问喜欢谁?一心只向阳。
  咏吊兰
  新叶初长高,花苞却正翘。幽香无限好,且盼春来造。
  笔者以为,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课堂,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生态课堂。从学生的创作中不难发现,只需给学生生长的土壤,他们的语文原力就能无限增长。
  生态语文,应激发、呵护学生的生长欲望,发现课堂生长支点,拓展学生的生长空间,不断生长学生的语文原力,让学生笔尖流淌着语文,心间停驻着语文,思维氤氲着语文。
  我校的生态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平等、自主、互重、合作、相长为前提,以育人为灵魂的低耗高效教育。我校的语文生态课堂源于生态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了生活、生命、生长的独特气质。学生在生态语文学习中不断习得、悟得、悦得,在语文最“生”处漫溯。师生得以在课堂中和谐地共生共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8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