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层状超稠油剩余油挖潜技术综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曙采采五超稠油投入规模开发16年,年产油占全区产量的80%,对作业区持续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开发规模的持续扩大,储量动用不均已成为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矛盾,因此急需寻找并挖掘剩余储量,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关键词:超稠油;剩余油油;井间水平井;更新井;蒸汽超覆
1 概况
采油作业五区超稠油主要包含曙127454兴隆台南等四个开发单元,动用含油面积5.63km2,地质储量3130× 104t,可采储量601.1×104t。截至目前,超稠油共有油井283口,占作业区总井数的42%,日产油624t,占总产量的80%,年产油规模近24.0×104t。
但随着油藏开发的不断深入,储量动用不均已成为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矛盾:一是受出砂、套坏影响,停产井增多,开发井网不完善,平面储量动用不均衡。二是受储层非均质性及井况影响,油层段动用不均情况严重。
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针对储量动用不均的情况,从油藏基础资料、监测资料及油井生产数据入手,深入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1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①井网完善程度低的区域是剩余油富集区:停产井相对集中的区域,开井率低,井网完善程度低,平面剩余油富集。整体来看,区域内油层连续性好,且具有较大的厚度。但北部区域受断层影响,单层厚度小,净总比低,剩余油潜力相对较小;②直井井间地带是剩余油富集区:根据Faroq Ali公式及油藏数值模拟数据显示:直井吞吐蒸汽前沿最大半径36m,而兴隆台油层采用70-100m井距吞吐开发,多轮次吞吐后,井间剩余油仍然富集。因此井间剩余油仍然富集,具有挖潜的潜力。
2.2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纵向上主要开发兴Ⅱ、兴Ⅲ两个油层组,其中兴Ⅱ组累产油高,但厚度大,储量丰富,仍具有较大的剩余储量;而兴Ⅲ组厚度小,储量低,但采出程度低,也具有一定的挖潜空间。另外研究还发现纵向剩余油分布受以下几方面因素控制:
①受储层物性影响,低渗层段剩余油富集:兴隆台油藏非均质性强, 蒸汽极易沿高渗透层窜流突破,导致低渗层少吸汽或不吸汽。以直井为例:统计数据显示,吸汽强度与渗透率成正相关,即渗透率高,吸汽率高,动用好;渗透率差的层段吸汽少,动用差,剩余油相对富集;②受蒸汽超覆影响,井段下部剩余油富集:统计184井次四参数数据,发现底部不吸汽130井次,所占比例71%。说明受蒸汽超覆影响,生产井段下部吸汽差,动用不好,剩余油相对富集;③受砂埋井段影响,部分井具有挖潜剩余油空间:受井况影响,部分油井有砂埋油层现象,导致不吸汽,储量无法动用。统计砂埋油层的油井有32口,其中剩余油层不足50%的油井17口,这类井主要分布曙127454及杜813南部易出砂区域;④未射孔层段挖潜剩余油潜力大:主体部位油层厚度大,可射孔厚度32-42m左右,部分油井一次射孔后仍有部分层段未打开,储量未动用,具有挖潜空间。主要集中在曙127454中部。
3 挖潛对策
3.1 平面剩余油挖潜对策
①完善基础井网,恢复停产井产能:一是对修井难度小、上部井况好的停产井,实施大修复产。近几年大修井实施效果:近几年共实施65井次,累增油4.7×104t,平均每年复产10口,年增油0.7×104t;二是对采出程度低、井况复杂,无法大修复产的井实施井位更新。2011年以来依托新的完井技术及防砂工艺,优选射孔厚度大≥20m、累产油低≤1×104t的停产井39口实施井位更新,阶段累产油27.3×104t,平均年产油近3.0×104t;②部署加密水平井,挖掘井间剩余油:针对蒸汽吞吐加热半径小,井间储量无法动用的情况,优选油层厚度大(≥5m)的区域,井间加密水平井来挖潜剩余油。阶段共实施14口水平井,初期日产油120t,目前累产油12.3×104t。
3.2 纵向剩余油挖潜对策
①规模应用均匀注汽技术,改善低动用层段吸汽状况:结合监测资料、油井井况、生产特点,判断出油层低动用层段,通过开展选配注、调剖措施,来改善动用状况。阶段共实施均匀注汽336井次,累增油7.6×104t;②优化出汽口位置,提高下部油层动用状况;通过加深出汽口位置,降低蒸汽超覆影响,提高下部层段动用程度。受井况影响,对52口油井加深出汽口,加深后累计增油1273t,累计提高油汽比0.01;③加大冲砂力度,释放砂埋油层潜力:通过加大冲砂力度,解决砂埋油层,导致储量无法动用的问题。实施冲砂后增加动用厚度的油井33口。对比上周期,平均单井动用厚度增加6m,周期产油增加80t;④实施调层补孔措施,挖掘未动用储量潜力:实施补孔井15口,平均单井补孔14.2m/3层,对比补孔前,单井周期产油增加504t,日产油增加3.8t。
4 结论和认识
①平面剩余油主要受分布在低井网控制区及直井井间地带;而纵向剩余油主要受非均质性、蒸汽超覆及井况影响,分布在低渗层段、下部油层、部分砂埋油层及未射孔层段;②通过完善基础井网、井间部署水平井等有力措施挖潜平面剩余油,有效改善平面动用状况;③实施均匀注汽技术、优化设计出汽口位置、加大冲砂力度、调层补孔来挖潜纵向剩余油,是提高低动用层段动用程度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万仁溥,罗英俊.采油技术手册(第七分册)[J].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53-54.
[2]余高伟,王先礼.防砂工艺技术在稠油油藏的应用[J].油气地质及采收率,2001:77-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9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