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钢琴独奏曲创作技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钢琴音乐蓬勃发展,钢琴独奏曲更是独领风骚,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在中国钢琴史乃至世界钢琴史都绽放出绚丽的火花。本文仅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创作技法进行简要分析,梳理归纳创作的共性特征,思考这一时期钢琴独奏曲的相关问题,为我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提供一定技术与方向上的参考。
  【关键词】80年代;中国钢琴;独奏曲;创作技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西方音乐的创作观念与技法蜂拥而入,音乐艺术表现出欣欣向荣的势头,作曲家们更以饱满的热情精心探索不同风格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我国钢琴音乐蓬勃发展,钢琴独奏曲更是独领风骚,在中国钢琴史乃至世界钢琴史都绽放出绚丽的火花。
  作为音乐创作的基础,钢琴作品的创作在技法、体裁、风格等方面能直接反映发展的轨迹,因此,对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钢琴独奏曲创作技法进行研究,梳理归纳创作的共性特征,思考这一时期钢琴独奏曲的相关问题,为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提供一定技术与方向上的参考。
  一、概述
  (一)创作情况概述
  从1979年起,我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进入全新阶段,创作思维及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创作的作品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在风格、体裁、技法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不完全统计,这10年间创作的独奏曲达130余首,有新技法、新风格的作品,有传统作曲技法创作的作品,也有其他器乐曲改编的作品。
  (二)作曲家概述
  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中国钢琴独奏曲,由当时的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创作。老一辈作曲家如丁善德、蒋祖馨、江定仙、江文也等,中年作曲家如朱践耳、罗忠镕、陈铭志、石夫等,青年作曲家如彭志敏、陈怡、权吉浩、储望华、赵晓生等,以中年作曲家创作的数量最多。不论采用何种作曲技法、何种风格与体裁,三代作曲家在创作观念上以力求创新为共同点。
  (三)创作技法概述
  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中国钢琴独奏曲中,创作技法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统一的民族音调技法,这类技法常采用中国民族调式,也有西方大小和声与民歌相结合,这方面的作品较多,如储望华的《猜调》(1980年)等;二是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元素的融合,如十二音体系与中国五声调式的融合,罗忠镕在1986年采用这种融合技法创作了《钢琴曲三首》;三是独创的实验性技法,作曲家运用自创作曲技法(或体系)进行创作。
  二、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中国钢琴独奏曲在主题构造、和声、复调、曲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共性,下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主题构造
  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中国钢琴独奏曲,主题构造上与创作技法相呼应。当运用统一的民族音调技法时,主题能清晰地表现中国的民族音调,如1981郭豫椿创作的《钢琴小品四首》之《水莲》,就运用了民歌的旋律,结合伴奏声部流水般的琶音表现水莲的娇媚形象;当运用融合技法时,主题蕴含着中国的民族神韵,线条旋律隐藏在民族音调中,如1987年邹向平创作的《即兴曲—侗乡鼓楼》,从侗族“大歌”和“踩歌堂”中提取五声性三音列(6—1—2),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减五度侗族音乐素材,形成一个四音列(6—1—2—b3)为核心,力图表现侗族民族音乐的基本面貌,创作中采用了泛调性和多调性的现代技法,在保持中国传统音乐韵味的基础上体现多声部音乐的纵向音响;当运用实验性技法时,主题让位作曲家的构思,如1987年赵晓生创作的《太极》,音乐的内在组织力在《周易》六十四卦邏辑系统基础上运用“音集运动”技法,以音集内涵变易法则来控制新的音高组织关系。
  (二)和声运用
  和声在多声音乐中,不论何种风格与体裁,都是音乐创作的基本手段之一,钢琴独奏曲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在和声运用上是中西兼收、大胆创新,产生的理论为我国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1.民族音调技法
  民族音调技法是西方大小调风格的继承与延续,是五声性民族调式与西方大小调式的结合与发展,是在保持中国民族调式(五声、六声或七声)或中国地方特色音调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的和声等技法进行作品创作。
  关于民族音调的和声技法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钢琴独奏曲中的运用,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王安国老师在《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一书的“当代中国音乐作品和声创新的主要技法”中已作了系统、详细的论述,民族音调技法中的和声运用主要有传统功能和声方面的延展、非传统功能的和声方法、纵合化的和声方法、复合功能的和声方法四类,这也是民族音调技法创作中和声典型的运用。
  2.融合技法
  融合技法是80年代中国钢琴独奏曲创作运用较多的。为了追求新颖的音响,在保持民族音调与韵味的基础上,作曲家借用西方现代的一些作曲技法,如十二音体系、多调性(式)、泛调性等,融合技法在和声运用方面突出的做法有:(1)丁善德把调式音阶与无调性相结合创作的系列作品,如《儿童钢琴曲八首》(1987年);(2)“五声性十二音序列”技法,如罗忠镕的《钢琴曲三首》(1986年)等;(3)中国音调的十二音技法,如汪立三的《幻想曲—李贺诗意》(1982年)等;(4)少数民族地方元素的十二音技法,如陆培的《山歌与铜鼓乐》(1983年),十二音技法揉合了广西地方元素;(5)十二音场集合技法,如高为杰的《秋野》;(6)泛调性、多调性技法,如邹向平的《即兴曲—侗乡鼓楼》。
  3.实验性技法
  此类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钢琴独奏曲中不多见,实验性技法主要是运用自创的和声运用原则来组织音乐,如蒋祖馨用纵横对称结构创作的自由无调性作品《第一钢琴奏鸣曲》(1986年),彭志敏用“斐波拉契数列”来组织乐曲结构的《风景系列》(1986年)等。   (三)复调运用
  这一时期创作的钢琴作品,有复调体裁也有运用复调技法创作的,作曲家在创作时常吸取民族音乐的元素,创作了一批兼备中国民族音乐和复调音乐的钢琴独奏曲,也有部分作品突破了传统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在“无调性”“多调性”等技法上进行探索,创出了别具风格的复调钢琴独奏曲。
  这一时期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在复调方面的创作技法主要表现有节奏对比、形象对比丰富多样,使用大量不协和音程,深入探索调性(调式)色彩。
  如汪立三1980年创作的《他山集》,作品通过复调音乐体裁及技法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相结合,突出表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他山集》不论在旋律上还是在材料方面都蕴含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在继承民间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突破现有的调性,将复调技法加以改进与创新。五首作品分别以《#F商调书法与琴韵》《A羽调图案》《?A微调泥土的歌》《G角调民间玩其》《F宫调山寨》为标题,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以及少数民族风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陈铭志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包含13首复调作品的《序曲与赋格曲集》,如第三首,1984年作,序曲用五声性分解和弦音型组成流畅而华丽的音调,赋格的主题由序曲的前5个小节骨干音结合而成,其中加入了半音经过音。
  (四)曲式结构
  西方传统音乐中的“对比与统一”原则与“呈示—发展—再现”的乐思模式,使西方传统钢琴作品大部分的结构呈现为三部性框架。中国钢琴音乐受中国文化、传统音乐单声线条性影响,单位结构没有西方钢琴音乐规整,曲式结构也多样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钢琴作品,如《太极》的结构整体为“散—缓—庸—急—散”,是唐大曲结构的缩影,但作品又吸取了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形态上表现出“倒装再现”的结构。
  (五)其他特点
  中国钢琴独奏曲在节奏上注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节奏的挖掘与发展,如权吉浩1984年创作的《“长短”的组合》,是对朝鲜族音乐节奏的挖掘与创新,作品通过改变重音、切分音等处理,对传统节奏型进行了创新突破。
  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中国钢琴独奏曲也注重借用中国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新的现代钢琴演奏方法,如大量地运用刮奏、拨奏琴弦模仿古筝来表现行云流水等。
  三、思考
  20世纪80年代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成绩是璀璨的,多元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很多作品也不同程度地出版,但相比西方钢琴独奏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传承不广。对非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人来说,在练习、弹奏时,还是以西方作品或中国作品中旋律性突出的为主,如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王建中改编的《百鸟朝凤》、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
  二是传播不够。不论国内还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独奏曲知名度较低,在音乐会曲目选择与听众上传播较少。在一些国内知名音乐厅钢琴音乐会的曲目选择上,面对不同层次结构的听众,曲目很少有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
  笔者认为,传播推广中国钢琴音乐,在形式、方法、途徑上要创新多样化,如可采取讲解音乐会的形式拉近作品与听众的距离,编入高校钢琴教材,利用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地讲解作品的创作思路、理念,纳入比赛、考级指定曲目等。关于对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思考,邹翔在《1977年后中国现代钢琴初探》一文中已有探讨,文中提出了“三角关系”与“三方面”共同发展中国钢琴独奏曲,并提出:音乐家用自己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国家,国家和公众都应该像重视经济建设那样,把对文化艺术的建设和推广提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并且真正落到实处。
  20世纪80年代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创作技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为我国的音乐创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部分也已形成理论,但相比西方系统的作曲技法理论(如传统功能和声、“十二音技法”等)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独奏曲的创作,要体现民族文化、民族思想,能经受时间的洗礼,接近听众凸显民族风格,创作者们还需努力。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49—2000)[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3]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4]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6]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邵良柱(1982—),男,河南信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4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