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究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0月至我院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常规治疗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不良反应却显著多于观察组,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脑出血患者依达拉奉治疗的疗效满意,安全性好,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脑出血;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9..02
  本研究给予急性脑出血患者依达拉奉治疗,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0月至我院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5.3±4.58)岁,出血量7~26 mL,平均出血量(20.5±3.9)mL,出血发生于基底节22例,顶叶8例,脑干5例,颞叶5例,小脑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55.1±4.53)岁,出血量8~26 mL,平均出血量(20.9±3.7)mL,出血发生于基底节23例,顶叶7例,脑干6例,颞叶4例,小脑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出血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依据患者不同的出血量进行不同剂量的甘油果糖或甘露醇脱水、吸氧、减压、降脂、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等
  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1],取依达拉奉30 mg,混合于250 mL生理盐水中,以静脉滴注的方式每天给药两次,均应治疗2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疗效
  观察组痊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恶化1例,总有效39例,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中痊愈6例,显效23例,有效4例,无效8例,恶化2例,总有效33例,有效率为76.74%;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中出现发热的患者有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发热,1例患者出现血尿,1例患者出现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5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得到较大改善,而对照组改善情况却差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急性腦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急危病症,具有发病急、变化迅速、致残率与致死率均高等特点。本病常见的发病机制是高血压并发微血管瘤、微动脉瘤及小动脉硬化等,机体病变增加了颅内血管的负担,且气候变化、情绪波动、血液波动与不良嗜好等均可诱发脑出血[2]。常规治疗包括脱水、减压、降脂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但临床效果尚不理想。本研究给予急性脑出血患者常规治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提升了临床疗效,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好,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焦 娇,蒋逸秋,张雪萌,等.依达拉奉联合托拉塞米治疗急性脑出血老年患者的机制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24):3070-3073.
  本文编辑:刘欣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1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