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分析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7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运用常规形式通气治疗,观察组实施肺部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气、病死率及临床最终治疗效果等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病死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待机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均变化显著,且观察组Pa 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要比一般通气治疗效果要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也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应该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机械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1--0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tu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 是因为肺内或者肺外原因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的肺泡内及肺间质渗出增加引起的急性的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1],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的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ARDS早期体征表现不是很明显,但是后期体征出现突变的现象,患者病情严重会有脏器功能衰竭的表现。不同病因导致的疾病表现也不相同,该疾病具有发生较急、病情发展较快、病死率较高等特点,为此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对此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机械通气为目前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等疾病症状。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7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ARDS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急性起病,1周内出现呼吸功能障碍;②X线或CT扫描双肺致密影,并且胸腔积液、肺叶/肺塌陷或结节不能完全解释;③患者的呼吸衰竭无法用心力衰竭或体液超负荷完全解释;④必须存在中到重度的氧和下降,氧合指数(Pa O2/FIO2)<300mmHg。排除标准:①体重<35kg;②伴有慢性肺部疾病;③哮喘;④气胸患者未行胸腔闭式引流术;⑤终末疾病,6个月的死亡率>50%。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56.33±2.10)岁。观察组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55.38±2.1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营养支持、吸痰治疗、脱水治疗、抗炎治疗等基础性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仪器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ervoi呼吸机,治疗前,将吸气相正压设置为8-10cmH2O,呼气终正压设置为10-15cmH2O,潮气量设置为10-12ml/kg,根据通气和氧合情况,可将吸气相正压最大调至≤20cmH2O,呼吸频率调至12-16次/min。观察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治疗,采用SIM-V+PSV+PEEP呼吸模式,首先给予5-8mk/kg较小潮气量,将气道峰压保持在15-25cmH2O,嘱咐患者吸气时紧闭嘴唇并尽量用鼻呼吸,以免将气吸入胃中,导致胀气,根据患者病情,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以及氧流量,密切监测患者脉搏、血压、心电图等指标变化情况,机械通气前一般要为患者留置胃管,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间歇翻身、拍背等操作,清除呼吸道分泌物[2],帮助患者排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病死率、待机时间、动脉血气、呼吸肌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等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病死率、VAP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待机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均变化显著,且观察组Pa 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二。
  3 讨论
  ARDS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致病因素,如严重创伤、感染、中毒、休克等炎性反应共同作用下的连续性肺部弥漫性损害过程。ARDS病理生理过程及其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主要是肺泡内毛细血管损伤,形成水肿,伴肺间质纤维化,进而引起炎症级联放大,出现肺泡塌陷,肺容积缩减,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一系列呼吸循环病理改变。氧合指标包括:气道痉挛、肺疾病、使用扩血管药物、血压下降、气管中有痰液、血流动力改变等都会使低血氧症下降,进而导致氧合指数减少。由于ARDS导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障碍,因此导致肺泡张力减弱,出现萎陷。临床常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增快、全身紫绀等缺氧表现,如治疗不及时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对ARDS应早干预[3],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缺氧症状,但肺保护性通气治疗较传统机械统计治疗,疗效更显著,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还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李 琼,郭立军,华力明.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18(1):31-33.
  唐 藝.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ICU 临床治疗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7):242-243.
  毛志英.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心血管外科杂志,2017,6(4):366-3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26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