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驗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自然,极大阻碍学生思维、智能发展的传统教学模式——师问生答已经不可取了,当前,我们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们的学习总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伤害。特别是差生,总是担心自己问德太简单或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提问
如我刚上三年级语文《说声对不起》时,我让同学们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居然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在书上作任何记号。5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敢举手。我不禁想:看来学生还没有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于是,我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呀?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我充满期望地看着大家。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举手。这时,一位男同学非常小心地举起了小手。我立即请他起来发言。“老师‘切碎’是什么意思?”他轻声地问。“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孩子,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我把这位学生大大地表场了一番。我看到其到同学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心里窃喜,榜样的作用有效了,坚冰打破了。“老师,‘凑到’是什么意思?”第二位同学又站起来提问了,我又鼓励了一番。“老师,‘报喜’是什么意思?”第三个同学问。学生具有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他们都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在老师的鼓励和诱导下,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教给学习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在预习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
四、内外延伸,提供疑异的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内的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求异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更加强烈了,于是也就更加好问了。
课内外结合,可以为课堂积累,课中释放,课后延伸这三步骤。这样课前收集,课中练习时学生便有表现欲。学习后并没有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点引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在实践中吸引更多的知识
总之,教师要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创设和谐的气氛。做到学生敢疑乐问,让他们敢说“不”,让他们有独特的见解,让他们标新立异。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相信我们所培养出的下一代会成为成功的创新人、研究者、探索者。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3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