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海军安庆医院医院消化内科及普外科收住入院的50例胃癌患者,总结宝石能谱CT图像及碘基值比率与淋巴结和病理分型之间的关联性。结论:宝石能谱CT可以区分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胃癌,判断肿瘤分期。
关键词:宝石能谱CT;胃癌;诊断;应用
1 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日常生活中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热量的摄入量逐渐增加,导致胃癌发病率急剧增加,已经成为当前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胃癌患者预后情况与淋巴结转移和组织病理分型息息相关。传统螺旋CT可以準确分辨出TNM分期,但在区分组织病理分型方面准确度较低,也不能精确判断淋巴结分期[2]。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突破了传统螺旋CT单参数成像模式,为医生提供全方位多参数图像,实现物质分离与定量,也可以鉴别不同组织病理的肿瘤,判断肿瘤分期[3]。本文主要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理分型方面的应用。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海军安庆医院医院消化内科及普外科收住入院的50例胃癌患者,患者一般资料如表1所示,所有患者在胃癌术前均经过宝石能谱CT检查。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指标 男性/例 女性/例 平均年龄/岁 上皮内瘤变/例 管状腺癌/例 黏液腺癌/例
统计结果 28 22 53±1.09 9 26 15
2.2 研究方法
2.2.1 宝石能谱CT检查方法
患者禁食12h,检查前10min肌肉注射20mg 654-2(青光眼、前列腺增生以及心动过速者禁用),检查前饮用温开水约750ml-1000ml,上检查床时再饮用250ml。取仰卧位,获取前后位定位像后进行腹部平扫。应用Ulrich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3.5ml/s)碘海醇(50ml:15g(I))造影剂85ml,注射35s、65s后用GE宝石能普CT(Discovery CT750 HD)行双期增强扫描,分别为动脉期、门静脉期图像。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管电流值为220mA至640mA,转速0.8s,层厚度为5mm,层间距为5mm,螺距为0.984:1,80 kvp ~140kvp。后重建出混合能量及65 kev单能量薄层图像,层间距为1.25mm,厚度为1.25mm。应用AW4.6工作站GSI Viewer软件行后处理,将患者淋巴结大小、位置和形态等参数详细记录下来,为后期分析工作做准备。
2.2.2 图像分析与数据统计
对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数据进行后重建,选取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混合能量图像,应用GE AW4.6工作站GSI Viewer软件行后处理,选择肿瘤中心及上下三个层面,选取相同面积ROI计算碘基值。利用相同的方法计算主动脉的碘基值,并计算碘基值比率。
采用SPSS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利用t检验方法计算P值。若P大于0.05则证明统计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值得参考,否则没有临床诊断参考价值。
3 结果
3.1 碘基值与组织病理分型的相关性
对26例管状腺癌和15例黏液腺癌患者的碘基值比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期内两种癌症患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动静脉期间两组患者统计学差异不明显。但无论出于门静脉期还是动脉期内,黏液腺癌患者肿瘤细胞强化程度明显高于管状腺癌患者。
3.2碘基值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26例管状腺癌患者经诊断后发现27枚已经转移的淋巴结,12枚未转移的淋巴结;15例黏液腺癌患者中有28枚已经转移的淋巴结,9枚还没有转移的淋巴结。分别比较管状腺癌和黏液腺癌已经转移和未转移淋巴结之间的碘基值比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管状腺癌患者来说,门静脉期转移淋巴结与未转移淋巴结之间,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之间P值均大于0.05,动脉期转移和未转移淋巴结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对于黏液腺癌患者来说,门静脉和动脉期内,转移和未转移淋巴结之间的碘基值比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已转移淋巴结和碘基值比率没有相关性。
4 结论
宝石能谱CT不仅可以有效鉴别胃癌常规分期,还可以判断组织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提高胃癌术前分期准确度来说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琦. 宝石能谱CT对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 浙江医学, 2015, 34(6):454-457.
[2]赵改萍, 吴俊, 刘春节, et al. 超声造影和宝石能谱CT对胃肠道肿瘤诊断临床价值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5).
[3]韩引萍. 能谱CT成像在肠道病变中的应用研究[D]. 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60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