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层医疗机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生活方式及生活节奏的逐步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明显增加,诸多民众或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于日常生活中未施以补救和防治等措施,且在不良作息和习惯的前提下,危及自身身心健康。而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慢性非传染病防控场所,健康管理是在保证民众健康意识的同时,增强其生活质量。对此,本文侧重探讨基层医疗机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方案,以供借鉴。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起病隐匿、迁延不愈、病程持续时间长、病因复杂及发病诱因尚未明确的疾病,且需要长期治疗及护理。目前,国内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而由此带来的心脑血管病症会在威胁患者健康安全的同时,引起国家经济“灾难”。由此可见,以基层医疗为主体,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是保证民众身心健康、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1]。综述如下:
  1.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借助检查、检验和其他措施,对潜在疾病者和健康者予以分离,为后续健康管理创造条件。筛查实验仅为初步检查,并非诊断实验,若患者表现为阳性或可疑阳性,则应再次确诊施以针对性治疗。下文以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例予以阐述:
  (1)高血压。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对本辖区内35岁以上民众予以首诊,且通过血压测量的方式,确定其是否表现为血压异常状况。若表现为异常,则应指导患者一周后再次复诊,若存在肥胖和超重、高盐饮食、精神紧张类劳作等现象,更应增加重视度。若患者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则应鉴别是否为继发性高血压,否则应转至上级医院施行原发病救治;若为原发性高血压,则应鉴别是否表现为高血压急症、重症并发症等问题。
  (2)糖尿病。对45岁以上民众进行筛查,特别为肥胖、甲组糖尿病史、巨大儿分娩史、“三多一少”等糖尿病表现群体中,更应做好血糖指标的测定。若患者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上,则应再次执行OGTT(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若未表现异常,则应每年执行血糖测定,且纠正该类群体不良生活习惯及作息,保证健康的饮食结构。例如:多食低糖类食物、增加体育运动、戒烟酒等[2]。
  2.基层医疗机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的几点措施
  2.1 健全现有慢性病健康管理机制
  目前,国内基层医疗机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机制呈现健全化特点,且涉及信息检测机制、自我管理机制和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机制、社区慢性病临床路径管理机制,辅之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种层面干预疗法,发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现代健康管理思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若因动态资料和管理资料的缺失,则会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造成影响,而有效且合理的卫生信息技术支撑,能够为健康管理工作的施行夯实基础。(2)社区慢性病临床路径管理机制,既要做好治疗效果和医疗费用的管控,还应通过双向转诊的方式,强化服务质量,提高民众满意度。(3)民众自我健康管理模式相对多样,且在社区药师干预的情况下,制定针对性、计划性及个体化用药咨询方式,增强治疗依从性。(4)借助社会支持、政策支持等方式,培养专业化健康管理人员,确保其专业能力、决策能力及沟通能力能够达到预期效果[3]。
  2.2 强化慢性病防控教育
  由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多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且在欠缺疾病知晓度的情况下,会因不良生活作息和习惯诱发各类慢性病,即强化慢性病防控教育工作尤为必要。例如:依据患者和民众文化程度,选择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辅之宣传栏、知识问答和专家讲座、课题讲座等形式,使之可在强化慢性病基础认知的情况下,纠正不良习惯,将慢性病防控工作落实到实处。
  常见慢性病防控教育内容为:慢性病致病诱因、症状表现、临床诊断和并发症、防治措施;保证生活结构和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强化运动锻炼,戒烟酒;将血压、血脂及血糖等水平控制在预期范围内;明确常用药剂量、给药时间、不良反应等。通过该种方式,对患者与民众施行针对性健康教育,不仅可强化其对慢性病的基础认知,还可确保患者和民众主动参与到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中[4]。
  2.3 施行个体化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通过对危险因素的有效把控,在纠正错误习惯和思想的同时,保证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健康性。若为健康群体,则应通过一级预防的方式,执行慢性病基础知识普及及健康教育等工作;若为高危群体,可通过二级预防,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等形式,对疾病予以干预,避免其再次进展;若为患病群体,可通过三级预防,降低患者伤残率,若已存在伤残现象则应施行康复指导和用药指导等方案。另外,鉴于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使之为慢性病管理和预控带来前景。例如互联网技术和慢性病管理模式间的融合,可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性和快捷性,不仅可增强其自我管理和他人管理依从性,还可使慢性病诊疗呈现精准化及科学化趋势[5]。
  3.体会
  总而言之,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前提的慢性给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虽是现代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前提,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使健康管理面临阻碍。对此,基层医疗机构则可在明确慢性病健康管理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执行力度和政策力度的强化,按照慢性病病理学、临床表现的不同,执行个体化及针对性管理措施,不仅可强化民众健康,还可增强其生活质量,实现慢性病健康管理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红燕, 陈红. 新形势下体检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探讨[J]. 中国现代医生, 2017, 55(31):122-125.
  [2]陈昌海, 武留信, 张丽红,等. 医学营养健康管理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7, 11(4):376-378.
  [3]吳敏, 林雪娟. 基于整体观念的慢性胃炎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 中医药通报, 2017, 16(3):25-27.
  [4]陈亚玲, 孙子林. 糖尿病健康管理支付模式探讨[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7, 9(5):277-278.
  [5]宋涛, 黄希宝, 祝淑珍,等. 论健康管理与疾控机构基本职责的有效衔接[J]. 卫生软科学, 2018, 32(3):38-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17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