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认知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完成各项学业相关任务过程中存在拖延行为,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了解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特点并提出对应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从拖延行为的类型、认知特点角度分析,并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对如何改进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提出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大学生;学业拖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016-02
进入大学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时间安排等都与中学时代存在很大差别。大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会控制自己,排除无关事务的干扰,集中精力完成主要的学业任务。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无法克制游戏、逛街、恋爱等各类活动的诱惑,不到最后期限不能集中精力完成学业任务,导致很多学生产生情绪上的自责、焦虑甚至抑郁。学业拖延是指个体忽略最后期限,不能及时完成重要的学业相关任务,伴随产生不良的行为、认知情绪上的消极影响。学业拖延现象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长期的拖延导致学生的学业成绩下降。
一、拖延行为分析
Sapadin(1997)从概念上区分不同的拖延行表现方式为:完美主义型、幻想型、焦虑型、阻抗型、危机制造型、取悦型。这些拖延症类型很少以单一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出两种或三种主要样式的组合。每种类型的描述和介绍如下。
完美主义型拖延个体对自身的期待过高,且思维方式过于极端,如“全有或全无”,经常用“我应该……”或“我必须……”这样的短语要求自身,力求使自身表现完美无瑕。这种不合理的思维过程导致个体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愿意开始或结束一项任务;也可能导致个体过度参与任务,致使个体在不必要的任务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
幻想型拖延个体往往有宏大的理想,但又难以实施,经常性地陷入幻想中,常常用“我希望”这样的短语表达自身。此类型个体往往认为现实是美好、愉快而轻松的,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不愿意通过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
焦虑型拖延个体对不熟悉的环境和任务会产生焦虑,行事风格过于优柔寡断,常常用“如果……”这样的短语表达自身。此类型的个体往往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展工作和学习,不能有效应对未知的学习任务。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焦虑不一定是拖延症个体的特质。
阻抗型拖延个体具有很难遵守规则的抗拒型人格特质,他们一般不会按照既定计划实施,导致他人很难预测或控制他们的行为。这可能是一种以抗拒他人期待确立自身地位的方法。此类个体常常用“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表达自身。此类个体通过反对或抗拒避免完成任务或对任务负责,常常会炫耀拖延行为,表达他们对既定任务的抗拒叛逆。此外,有些人把拖延作为自主的证明或者反抗行为,以避免承认其自我挫败的本质。
危机制造型拖延者往往在应对不断调整、紧急行动时表现出过于情绪化的性格类型,此类个体的思维方式偏极端,经常用“难以置信……”或“这是世界末日……”表达。危机制造型拖延者往往在最后期限前才能以一种戏剧性的、紧张的方式完成任务。此类型的个体在完成任务的最后时刻能从完成任务的亢奋中获得一种升华、满足感。
取悦型拖延者往往同时面对多个不同的任务,难以在不同任务中完成优先级排序、恰当的时间管理和做出决策,导致个体精力有限,不能顺利完成必要的任务。他们常常用“我不能拒绝……”表达自身。取悦型拖延者常常给人“无所不能”的假象,应对任务过多,导致一些任务执行得很好,而其他项目执行得很差、很晚或从未完成。对拖延者来说,兴趣广泛是不受欢迎的特征,因为它导致个体难以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比预期任务更重要的事情上。
二、拖延行为的认知特点
(一)任务的预期
个体对任务的不同预期可能会影响拖延现象的产生。相对有趣和感兴趣的任务,个体更倾向于对乏味的、不感兴趣的任务产生延迟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个体对不愉快的、困难或无聊的任务缺乏行动动机,倾向于在最后期限到来之时开始完成任务,产生拖延行为;另一方面,对不感兴趣、困难的任务,个体很可能并不清楚如何有效开展并完成此类任务,基于畏难情绪,导致任务一再拖延。
(二)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个体利用外在和内部线索对何时开始、维持和终止目标导向行为的调节。外部线索是指外部的不利因素或有利因素可以引起个体的外部动机。内部线索是指个体对事物的内在兴趣或乐趣可以引起个体的内部动机(迟昊阳,2012)。如果学生进入大学单纯是为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那么,学生完成学业任务时便是基于外部動机。这种外部动机激发下的学业行为很难持久,经常导致学生不到最后期限不开始学业的学习。反之,如果学生进入大学对某个专业领域感兴趣,那么,学生完成学业任务便是单纯为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在这种内部动机的激发下,即使学生遇到学业难题,也会积极主动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完成学业任务,一般很少产生学业拖延行为。
(三)恐惧
对失败的恐惧、对成功的恐惧可能是造成拖延行为的原因。对失败的恐惧:当个体面临高于自身能力的任务时,即使尽力去做也可能会失败,而失败会导致个体或他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将任务一拖再拖,即使最后任务失败,还可以推脱是由于自己不够努力、或时间不够等原因导致,因此,拖延行为可以避免失败时产生的挫败感;对成功的恐惧:那些对成功感到恐惧的拖延者会表现得无竞争力、对奖励或胜利不感兴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可能是基于对他人隐藏实力,害怕成功后受到别人的孤立;另一方面,文化可能会对个体面对成功的看法产生影响。有些女性为了避免被贴上“女强人”的标签而尽量避免成功。 (四)害怕担责
拖延行为可能是个体为保持与其他人的密切交流,避免被孤立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当个体无法在团队外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拖延可能会发生;另一方面,当个体保持领先地位可能需要作出重大决定时,拖延可以逃避独立决定和承担责任。
三、认知行为疗法改进大学生的拖延行为
艾利斯博士提出的理情疗法认为当一件不良事件(A)发生后,个体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多种不同的情绪反应(C),通常情况下,个体会认为是A导致了C,但艾利斯博士认为A并不能直接导致C,在A、C之间存在的不合理信念(B——对A的各类过度概括化的、以偏概全等不良信念)导致了C的产生。该理论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改变对自身、他人、事物的不合理信念上。根据拖延行为的认知特征,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个体的不合理信念。
(一)改变不良任务预期
很多大学生在入学选专业时可能是调剂,或者知之甚少的情况下盲目选择了所学专业。来到大学开始学习后对专业缺乏应有的兴趣爱好,甚至认为自己以后一定不会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因此,要改变学生的拖延行为,需要先了解学生对学业的态度、看法,针对性地改变学生对专业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发展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所引发的动机。有些大学生完成学业任务是基于为了得到教师、家长的奖励、同学的尊重或者考试不挂科能顺利取得学历学位证,他们完成学业任务的动机不在学业任务本身,而在学业任务之外。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部的需要所引发的动机。有些大学生完成学业任务是基于个体本身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或者改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多数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有效克制外部诱惑,集中注意力完成重要的学业任务,而外部动机容易受到干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培养学习兴趣,将学业任务视为个体内在的主动追求而不是基于外部诱因的诱发(夏晓娟,2009)。
(三)克服恐惧,纠正对失败和成功的看法
大学阶段的某些学业任务难度很大,很多大学生都可能面临付出巨大努力,却仍然无法完成的困境。如四六级、计算机考试、高数等,有些学生付出努力却依然失败,可能会产生对自身能力甚至智商的怀疑,更加担心其他人否定自己,因此以拖延为手段掩饰自己,殊不知这种应对方式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只会使学业面临更大困难。还有些学生恰恰相反,担心自己努力过后成绩太好,脱离一些以“60分万岁”为追求的朋友,被别人冠以“死读书、书呆子”的名号,更担心被孤立。因此,学校应开展相关活动,针对性调整这种对失败和成功的不合理看法。
(四)勇于担责
有些大学生害怕学业任务或事务性任务完成得太快、太好而导致自己表现太优秀,经常遇到同学寻求学业帮助,甚至作为班干而承担很多学生相关的事务性工作。殊不知,不拖延而顺利完成任务恰恰是自身能力的一种表现,勇于担责、完成相关任务的过程也是学习提升的过程,个体能在越来越多的任务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迟昊阳,赵冉,侯志瑾,等.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拖延: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2):233-236.
[2]夏晓娟,廖凤林.大学生时间洞察力、自我决定动机与学业拖沓的关系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68-75.
[3]Sapadin L,Linda.It’s about time! The six styles of pr-ocrastination and how to overcome them[J].New York: Penguin,1997.
編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4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