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珍藏在心中的一处风景”写作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原创命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春的艳丽、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洁净,每一处都是风景……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珍藏心中,总能让人回味无穷,引起无限情思。
  请以“珍藏在心中的一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写作指津】
  景物是我们生活的背景,在写作中则成为文章的律动和生命。在生活中,它们是我们心灵与情感沉淀和呼应的对应物;在读书时,它们是文本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出色的景物描写,可以展示时代背景、地域风貌;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环境气氛,展示人物性格;还可以酝酿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描写景物要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一、 抓住景物特征
  1.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观察中,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多种角度多层次地描写景物,如从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如《三峡》中,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致,让人感受到三峡多样的美,其中春冬季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景象,俯仰结合,动静相衬,描写灵活生动,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答谢中书书》中,从“高峰入云”起,仅用十句,就有仰视、俯视、平视三种视角,静景与动景的组合,色彩与声响的搭配,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描绘出白云、高峰、流水、石壁等多重风物,展现出一幅灵动而富有蓬勃生命气息的画面。
  2.善用修辞
  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使用修辞手法,才会使文章读来满口余香,令人过目不忘。需要说明的是,多种感官的动用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缘于作者对所描写景物的情感。只有热爱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才调动得了鼻、眼、耳等感官,才放飞了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使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起来贴切动人,才能凸显景物的特点。
  如《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夸张手法,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更能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庭院那样清澈透明,竹柏的影子映于地上,如同水草在水中纵横交错。这里运用了比喻,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清澈、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营造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語言精炼生动
  名家名篇极善突出景物特点,既有整体概貌,又有四时特征,景物鲜明,历历如绘,主要得益于语言的精确凝练。
  如《三峡》中,“隐天蔽日”的“隐”“蔽”,写出群山连绵、高峰入云、遮天蔽日的情形。“素湍绿潭”,用“素”形容湍急的水流,符合春天江水的特点;用“绿”形容潭水,既写出潭水之深,又写出潭水之静。写高山用“绝巘”,写出山之陡峭。“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
  《答谢中书书》中,“将”“欲”二字,赋景物以动态,而动中自然有静;“乱”“竞”极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的宁静,使得景物极具生命力。岩壁五色斑斓,着一“交”字则有目眩神迷之意;竹树青翠欲滴,用一“俱”则现终年常绿之色。
  二、写景要有条理
  1.可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
  描写景物要讲究顺序,可按照景物出现的时间顺序来描写,如写春、夏、秋、冬不同的景物,写早、中、晚各个时段的景物等。采用时间顺序的优势在于能描绘出景物的变化。
  如《三峡》中,写三峡的水,作者就是抓住季节的特点,分别写出夏天、冬春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
  《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四句,描绘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2.可按空间顺序描写景物
  有序地描写景物,景物中的美妙神奇之处皆能展示出来。空间顺序的安排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选取固定观察点,按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描写各位置上的景物;二是不取固定观察点,采用游览顺序,其优势是层次清晰,犹如绘画中的长卷。实际的文章写作中,人们往往会把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起来运用,这样写来,景物丰富多彩而又层次井然。
  如《与朱元思书》中第3段写的是“奇山”,作者的立足点仍在江中船上,这段景物描写当是仰视远观所见,山景显得高而奇。接着船靠近山边,由远及近地描写山上的景物,把富春江上的动静景物、多样声响、变幻光影巧妙地结合起来,为我们绘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富春山水图。
  3.可按逻辑顺序描写景物
  描写景物采用逻辑顺序的优势是能面对较为复杂的写作对象,充分彰显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描写景物时,可以先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概括其特点,然后再展开具体的描述,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便于读者了解景物的主要特征,同时也能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
  如《三峡》中,先写概貌,再分述,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答谢中书书》中,文章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感慨发端,接下来几句作者以清隽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这样的安排布局,把作者追慕前贤,自得山水之妙的思想感情表露无遗。
  三、寓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写景常要融入情感。在描绘客观景物时,要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作品中去,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让其看到美景,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如《三峡》只在最后一段有一点情感的抒发,也是因景而生,并非作者着意表达的内容;有的感情则较为微妙复杂,如《记承天寺夜游》,需要抓住“闲人”二字,结合背景,认真揣摩体会;有的采取纯粹观景的态度,透露出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如《答谢中书书》,作者以能够“与”山水之奇为傲,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表现了作者欣赏山水之美的超然心情;有的则融情于景,有所寄托,如《与朱元思书》,由景物而生慨叹,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厌弃名利、渴归山林的愿望。
  四、详略得当
  在描写景物时,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能体现景物特色的部分要详细描写,对于次要部分,只需略写,否则不但不能增加文章的吸引力,還会让读者感觉毫无头绪,抓不住重点。
  如《三峡》开头总写三峡的形势,是为概貌性描写,接下来三段是具体描绘,重在突出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气象,给人迥乎不同的阅读感受。
  五、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是指对描写的景物不做正面的描绘,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中,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使要表现的景物鲜明突出,达到借此显彼的效果。
  如《三峡》中“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日行千里来侧面烘托出夏季三峡江水之急的特点。
  《与朱元思书》中,通过写“游鱼细石”可以“直视无碍”,来侧面烘托出富春江的水非常清澈的特点。
  六、展开联想与想象
  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形象、人的思维、人的情感,这可以让文章语言更鲜活,更有情趣,更能增添文章的亮点。
  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光洒满庭院犹如积水般澄澈透亮的描写,充满了奇妙的联想,甚至看到竹柏倒影后仿佛看到水中河草漂动,营造了一个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一座座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往上走,仿佛要脱离人间,直上天空。山本来是静止的,这里却有了动感,山本无生命,可在作者的想象下却像有着无穷的争胜之心。
  七、挖掘人文色彩
  描写景物时,可以适当介绍一些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词诗曲赋等,这样不但可以体现景物独特之处,而且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开阔读者的眼界。
  如《三峡》在写秋季景物时引用了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构成了一种凄美、凄迷的情调,表现了作者对三峡渔民生活的同情。
  《答谢中书书》结尾提及谢灵运并非闲笔,而是有其用意。谢灵运是六朝文人心目中“雅好自然”的典范,加上他长于赋诗,将自然景物引入诗歌创作,开创了细致描摹的一代诗风,堪称山水诗的宗师。作者于文中提及谢灵运,有追慕前贤之意,兼有自己也能得山水之妙的自矜意味。
  本作文题若写成记叙文,可以适当增加山川风物的景物描写。景的描写内容可以是天象、季节、山川、乡村、房屋建筑、名胜古迹等;物的描写内容可以是动物、植物等。描写景物首先要学会开放视觉,学会看,抓住景物的特征;其次要善用修辞,学会写,让所写的景物富有动感;再次是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进描写的景物中。出色的景物描写,可以展示时代背景、地域风貌;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环境气氛,展示人物性格;可以酝酿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
  【写作技法思维导图】
  【教师下水文】
  珍藏在心中的一处风景
  张春红
  又是秋天,踩着铺满黄叶的沙子路,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蓦然发现,门口那条清冽的小河,只剩一道混浊的黄泥水了。
  童年最美的时光都与这条小河有关。“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小鸭们嘎嘎嘎的叫唤声里,小河从睡梦中睁开惺忪的睡眼,哗哗哗的水流声里,柳条儿般的三两只小鲫鱼正欢快地吐着小泡泡。嫩绿的柳枝,那浅绿的柳芽儿排在枝条上,折几枝下来,在小河边用小铲挖几个小坑,栽下去,再搂几捧黝黑湿润的泥土,将小坑填平,在春风的吹拂下,小柳枝儿点头致意,“万条垂下绿丝绦”,眼前,仿佛幻化出盎然的绿意,千万只手指要在风里舞蹈。
  过些时候,河边菜园的篱笆上,栀子花次第开放,粉嫩粉嫩的花瓣,甜腻的花粉,蜜蜂、蝴蝶儿围着花儿翩跹起舞。趁着菜园子里没有大人,折几枝篱笆藤,采几朵栀子花儿,将篱笆藤一圈圈环绕起来,再均匀插上栀子花儿,一个漂亮的花环做好了,戴在头上,在河边美美地照一照,花的香气还不时沁入鼻腔,恍惚间以为自己就是童话里的那个公主了。后来不经意间读到宋人蒋堂的《栀子花》一诗:“庭前栀子树,四畔有桠枝。未结黄金子,先开白玉花。”据说是其六岁时所作,真是佩服得紧,多年后想起那些篱笆墙上的栀子花儿,眼前浮现的只是大朵大朵的白而柔韧还泛着光的花朵,那金黄的花蕊儿,却总是被忽略的。
  夏天,小河里的鱼开始长得有寸把长了,三五成群,排着队儿在水里游弋。他们特别喜欢待在柳阴里,小嘴儿伸出水面呼着清新的空气。微风轻轻吹过,小小的鱼儿,被惊吓得四处游散,一会儿,他们又三五成群聚在树下。
  趁大人们睡着,找根竹竿,在母亲针线盒里找一根丝线,再偷偷拿出早就收藏好的小钩子,找一小块泡沫,不一会儿,一根小小的鱼竿就做好了;在厨房的灶台上,伸手就打死几只苍蝇,鱼饵也就有了。兴冲冲地到小河边,找个阴凉处,将鱼竿一投下去,鱼儿四散开去,慢慢就有饿了的鲫鱼轻轻地试探,耐着性子,看着河中自己的倒影,吹着凉爽的河风,栀子花的花香微微地在空气里酝酿,突然,手中的鱼线一沉,赶紧用力往上一提,哈哈,一条小鲫鱼在空中活蹦乱跳。等大人们睡醒,小小的鱼篓里,往往十几条小鲫鱼可挤着欢呢,晚上可以好好美餐一顿了。每每这时,父亲总会拿出酒杯,呼来邻居林伯,喝上几杯。宋梅尧臣有诗《戏酬高员外鲫鱼》:“天池鲫鱼长一尺,鳞光鬣动杨枝磔。西城隐吏江东客,昼日驰来夺炎赫。冷气射屋汗收额,便教斫脍倾大白。我所共乐仲与伯,羡君赴约笑哑哑。持扇已见飞鸾翮,欲往从之云雾隔。”鲫鱼佐酒,宾客尽欢,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也是不可多得的饕餮人生况味了。
  冬去春来,小河承载着童年那些欢乐、自由的时光,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
  “嘀嘀——”是村里年轻人的汽车开了进来,一直沿着填平了一大半的小河河堤,开进村里去了。望着眼前这一道混浊的黄泥水,我知道,那清澈的欢快流动的小河,只能是珍藏在记忆里的风景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6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