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漫谈自媒体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为媒体人,我们经常对各种媒体概念进行探讨,有些概念是十分熟悉的:传统媒体、纸媒、新媒体、融媒体、自媒体……但真正让人深入思考其中含义的,并不仅是概念研究,更多的是实际应用。
  2018年,我在辽宁省建昌县的一个贫困村做了6个月驻村扶贫工作,因为想为当地拓展绿色小米销售,我利用微信自媒体做了很多宣传。这段时间让我对人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微信有了新的思考。
  我们常说当下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所谓“自媒体”多半是指在例如微信朋友圈这样的平台上,每个人都能够在合法的前提下,按照主观愿意来进行媒介宣传。回顾驻村扶贫的6个月,我多次感到,对于自媒体的应用,需要把一些想法从感性认识归纳为理性总结。
  自媒体,中间环节最少的媒介
  我所驻的村庄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刚到驻地时,我发现当地还没有任何产品能够形成规模化产业链,只有小米可以长年种植,大部分人家都可以耕种,而且品质很不错,但因交通不便等原因,经常销售不出去。我快速把工作目标和注意力锁定在了拓展小米销售上。怎么卖小米?我以前没有卖过,也不认识任何粮食经销商。我的第一个尝试就是微信。
  微信的传播是最直接地能把产品和终端客户联系在一起的媒介。在微信终端上,人们每天都能浏览到比其他媒介更快、更多的信息。作为微信使用者,我们每天在朋友圈里发布的东西也瞬间被微信联系人所见到。这种便利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实在是轻盈迅捷,从发布者到阅读者之间几乎没有时空阻隔,唯一的媒介就是手机、WIFI、流量,而这些硬件已是家家都有、人人必备的东西,自媒体宣传,障碍物很少。
  自媒体,自定义阅读群体
  在做纸媒时,我们常说的一个概念是“读者对象”。报纸也好,杂志也好,读者群在哪里,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用内容来划定读者群的范围,努力吸引读者的注意,然后让读者通过订阅端来寻找我们。这种半被动的影响读者的方式,可以形容它为“花若精彩,蜂蝶自来”。
  但自媒体不是这样。自媒体向读者群的进攻速度和力度要强悍得多。在发布信息之前,作为发布者,可以自己来决定让谁看到这些信息。
  回到销售小米这个尝试性的实践上来。如果宣传介绍贫困地区的情况,我应该宣传给谁看?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上千个微信联系人,亲人、同学、朋友、同事、熟悉的人,不太熟悉的人,偶尔认识的人,甚至从来没见过的网友以及一些微商。
  在有意识地做宣传工作之前,我作为一个微信使用者,其实已无意识地在微信上做了很多分类工作。微信有一项功能是“标签”,我们把同一类别的人归纳在一个标签里,比如“同事”、“家人”、“闺蜜”等等。业务工作类信息,只发给“同事”看,穿衣打扮、评头论足,发给“闺蜜”,曼妙的艺术演出视频,可能发给“爱艺术”标签里的文艺爱好者。这是微信的生活应用。这个应用,我觉得是微信特别强大的功能之一,它能让我自己来决定,谁能看到我发的东西。
  利用这一功能,我把对绿色食品感兴趣的人、关注养生的人,以及关注我驻村扶贫工作的人,还有很多对弱势群体和贫困家庭有爱心的人,凝聚在一个标签里。我锁定了一个700人左右的目标群,把他们归纳为我的“读者对象”。
  在若干年里,我们作为传统媒体工作者,一直在做增加宣传力度的工作,办各种社会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了解我们,认可我们,订阅我们的报刊。但自主地选择读者,在传统媒体那里几乎是做不到的事情。新媒体却可以对无效群体说“不”,对有效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服务。我把那些我认为无效的群体首先排除在阅读群体之外。
  自定义“读者群”,是新媒体带给我们的便利,也是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启示:从第一步,就努力做到精准定位,提高效率,收缩注意力。今天我们在做媒体工作时,不能小觑高新科技带来的媒介方式的改变,这不仅是操作方式的改变,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跟上时代的意义绝非为了追求时髦,而是真正地利用这些东西的优势,为具体的目标服务。
  自媒体,自定义传播时間
  传统媒体常见的情况是,一年出几本书,一个月出一期杂志,一周一刊或一日一报,有规律可循,并且不能随意变更。而自媒体却能够自己定义时间范围。
  在驻村的6个月里,我每晚7点到9点之间推出至少一条、最多两条驻村“扶贫故事”,这个时间段的选择体现了自媒体自定义时间的便利。
  因为自由度加大,可以自主选择发布时间,反而需要谨慎思考,如何能让自己发布的东西在目标读者中得到最大化关注。微信不离手,现代人大都如此了。有的人早上醒来,从枕边拿出手机,睡眼惺忪地翻一翻,上午工作时间过后,中午休息时翻一翻,晚上下班后,晚餐时间是大多数上班族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晚餐后放松心情,玩手机的人都多起来,而很多人是在临睡前必玩手机而后睡。
  我把发布时间定在晚上7点到9点,吃过晚餐到准备睡觉之前。从实践情况看,这个自定义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从朋友圈的留言和点赞的数量得出这个结论:自媒体的发布时间是要认真把握的。
  从纸媒得出的经验是,媒体宣传要有规律可循,即使是自媒体太过自由,依然要创造一定的规律性。我给自己定的规则是:第一,要每天不间断;第二,每天都在晚上7点到9点之间发布;第三,至少一条,最多两条。后来有不少关注“扶贫故事”的人告诉我,他们每天晚上都要看了我发的东西后才睡觉,因为他们知道每天晚上那个时间段必发图文信息,而且他们觉得这些故事很有意义,也很生动感人。
  有人把新媒体发布称为“碎片化阅读”,很形象。但经验告诉我,要在太过自由的情况下创造一定规则,让这些规则引导读者前来跟随,而不是让高度灵活的新媒体打乱了宣传的凝聚力,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使“碎片化阅读”从一种形式延伸为“碎片化思维”“碎片化记忆”,或把内容和意义也变成了“碎片化”,那不是媒体宣传的目的,也不是运用自媒体想要达到的效果。   自媒体,如何吸引眼球
  过去传统媒体经常强调的一个概念是“信息量”,现在不强调了,因为新媒体的信息是海量的。过去传统媒体还经常强调的另一个概念是“时效性”,现在也不强调,因为新媒体的时效性是以分种计算的。但现在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经常强调的一个概念是“选择性”。海量信息已使人无从选择,选择变得困难。媒体人需要为阅读进行“选择”,“选择”的工作做得好,就能达到持久的吸引力。现代社会突飞猛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媒体更迭速度惊人,一切都来得太快又去得太快,因而“持久”变得十分珍贵。
  “扶贫故事”坚持了6个月,6个月时间不长,但我努力在这一段时间里,让目标群体的阅读成为一个相对稳定持久的过程。我研究了各种微信朋友圈的发布,公众号模式运用得最普遍,直接上图文更是广大微信使用者自我发布信息的基本形式,还有视频发布以及音乐使用等等。
  我选择了直接上图文的基本形式。据观察,从一个信息的发布到进入一个接收者的视线,最短的距离就是不用接收者做任何事,不需要再次点击打开,不需要主动选择的方式。点击链接是新媒体的阅读方式之一,在微信上也经常需要不断地点击进入。而事实上,需要点击次数越多,这条信息则离读者的视线越远。我选择了不需要点击的图文直接发布,往往是一个图或几个图,配上言简意赅的文字,读者不需要做任何事,直接被动接收图文信息,“天鸭式”信息喂养。喜欢的就会主动留言、点赞,进行互动,不喜欢的可以忽略、绕行,甚至屏蔽信息都可以。大多数人可能认为,建立公众号的发布更正规一些,便于转发,但在操作中我的感受是,公众号如果不被读者点击进入,里面的信息是不能被看到的,那就意味着会排除一些潜在的阅读。
  既是编辑,也是读者
  自媒体真正打破了编读之间的界限。6个月间,我每晚发布的“扶贫故事”得到了目标群体的众多点赞和留言,我在当天晚些时候或第二天一早做一一回复。当驻村工作结束后,我把所有这些信息整理打印下来时才发现,值得浏览的内容不光是我发的那些图文故事,下面的留言和互动成为了内容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发一个贫困家庭的故事时,下面有人留言:快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我发一个关于小米信息的宣传时,下面有人留言:我怎么才能买到这种小米,这个品种和其他品种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我发一个在工作中遇到的糗事儿,下面有人留言:自我揭短,勇氣可嘉,你可真会苦中作乐……
  我们在做传统媒体时,很在意编读互动,办各种活动与社会各界加强联系,设“编读之间”栏目,给读者留一块自我发挥的“园地”,发布热线电话,欢迎读者来电等等。但这一切都没有新媒体来得快速直接,读者在手机终端上已直接参与了我们的创作,并且有时他们不仅跟着我发布的信息思路走,还给我提供了很多新思路,让我不知不觉地跟着他们走上一段。有时他们和我讨论问题,尖锐的话题,促我思考,并作出解答。有时我向他们征求意见,比如为贫困儿童助学,除了直接资助善款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能否建一个小型图书馆等等。热心读者给我提供线索,甚至提出想要直接帮我操作。这很像过去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信函,只不过不需要时间上的等待,各种思想瞬间被融铸一体,时空阻隔没有了。
  有时候,我既是编者,也是读者;有时候,他们既是读者,也是编者。读者的高度参与让我的“扶贫故事”生动而丰富,充满张力,充满情趣,充满了人情味。
  自媒体的自我防控
  每一个新事物都并非只有正面意义。自媒体如果使用不当,负面问题就会显现。在发布“扶贫故事”过程中,我始终对自己和目标群体做一定的限制。作为一次尝试性的工作,如不对可能发生的意外努力加以防控,就不能有效驾驭,扬长避短,达到宣传目的。
  首先,在定义目标群体时,经过了最初的筛选,把与此项尝试“无关”的人排除在读者群以外。
  其次,在内容选择上,依然秉持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原则。我们作为从传统媒体走出来的媒体人,在使用任何先进载体时,都不能忘记这一“定海神针”。“扶贫故事”是每晚发布,我的素材全部来自于当天白天的经历,从中挑选最有意义的内容,并在图文编辑过程中充分尊重目标群体的感受。虽然我在使用自媒体宣传这项尝试上,有关形式的东西思考了很多,但最多的功夫还是下在了内容上。
  第三,像对待纸媒一样去对待自媒体的图文信息。传统讲,白纸黑字,报刊一经印发,就不能再修改了。新媒体也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发布速度快,反而让人不能慎重地对待。我尽量在发布前认真校对信息,尽量减少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并不因为是自媒体而放松这方面的警惕。虽然是自媒体,也绝对不能说不负责任的话。当然,除去个人的行为之外,关于自媒体的行业审读工作如何进行,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慎重对待每一位目标读者。“扶贫故事”的阅读群体设定为700人,经常参与互动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人群,每晚的留言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十人,我认真回复每个人的留言,像过去我们曾经开微博或在QQ空间里做的那样。在自媒体形式中,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做到尊重读者,比传统媒体来得更加容易。当然,不尊重读者也比过去更容易发生,但这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充分利用自媒体的灵活度与优越性,尊重每一位关注我的人,包括那些与我持不同意见、甚至因为较真而引起了争执的人,我都心怀感激地去对待,因为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不管他们对我的观点和做法赞成与否。
  第五,勤于观察,对自媒体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给予随时关注。因为是新事物,我们使用它但并不十分熟悉它。有时会发生一些意外情况,或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比如因为发布信息,有些人出于感动,或出于好奇心,直接提出要去我驻村的地方看一看,想做点有用的事,把事情从“线上”带到了“线下”,但因为很多读者想法虽然好,但考虑问题可能过于简单或者不切实际,涉及具体操作,很多工作还是很复杂的,需要谨慎策划,需要多方协调,以及需要可行性调研等等。
  总之,一方面,我们应拿出传统媒体人的传统精神来面对新媒体的世界,那些在传统媒体工作中培养和锻炼起来的很多好品质,比如严谨、比如责任感,我们在面对新媒体时不能丢;另一方面,在自媒体宣传中,我们遇到了很多传统媒体中不曾遇到的问题,应该正面对待这些问题并努力加以解决。当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国家在不断地规范相关制度并加强相关管理与服务,新媒体所面对的环境将是越来越优越的。
  自媒体使用的启示
  自媒体的意义和价值是多方面的,一项尝试并不能涵盖它的方方面面。但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实践,也带来了足够多的思考。
  “扶贫故事”最终的结果是,6个月时间里,我讲述了100多个有趣或感人或既不有趣也不感人却非常真实的故事,约700人阅读了这些故事,有很多热心读者与我进行互动,并参与了这180天的驻村扶贫历程。通过“扶贫故事”这个微信平台的宣传,有100多人购买了贫困户的绿色小米总计5000多斤,有多位热心人以个人或组织的名义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助学捐款,有10名中小学生因此受益,每人得到1000元左右的助学款。
  新媒体的功能是强大的,它的优越性超越传统媒体,有效驾驶,才能让其发挥巨大潜力。新媒体的变化之快也超越传统媒体,把握规律,与时俱进,在充分利用的同时,我们作为媒体人还要保持一份对高新科技发展的敬畏与冷静。探索媒体发展,形式千变万化,但目标是不变的:要担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6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