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师生关系的三维特性及师德表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时代高等教育逐渐普及,高等学校教育收费也使其具有市场性特征。新时代的高校师生关系也具有了新的特性,主要可以概括为高校师生生产性关系、契约性关系以及伦理性关系,生产、契约、伦理三个维度组成了高校师生关系的三维特性。基于三维特性下,高等学校教师的师德表现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师德表现   高等学校   三维特性
  当前的中国高等学校教育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然而,快速的发展也带了一些问题,其中高校师生关系的非良性化发展成为当前值得重视的问题。师生关系是校园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反之,恶劣的师生关系不仅会严重阻碍教学效果的提升,甚至会对学生一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重视当前高等学校三维特性下的师生关系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表现,对创造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高校师生生产性关系教师应有的师德表现
   师生关系从狭义上讲,就是职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指在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也可以看做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生产性关系,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就是一种生产性的活动。但是,教育教学活动并不能单纯的看做是一种物质资料或精神资料的生产,它是这一种更为特殊和复杂的人力资源生产,教师需要在这种生产性活动中以具体的教学形式,通过思想和知识的传递,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自身素质,从而实现教学目的。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同样是这样一种生产性关系,由于教育教学关系的特殊性,就教师而言,在这种生产性关系中作为“劳动者”,也应当遵守其特殊的规定,做出应有的师德表现。因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在高等学校的教学生产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就相当于劳动者的劳动手段,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决定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中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甚至于言谈举止都关乎着教师实施怎样的教学手段。一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之一,其自身良好的道德性规范是符合教学主体道德规范要求的;二来,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学活动中的生产性规范和技术指标,教师整体表现出的道德规范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示范意义,对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对教学手段的优劣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教师呈现良好的师德表现的决定性因素。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中,应当做到尊重学生的劳动,不把学生当做是廉价的劳动力。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常常是导师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研究中,教师往往还是处于一种强势地位,学生在研究成果的使用和发表中没有主动权,有些教师甚至冲破道德底线侵占学生的研究成果,或是利用自身的主导优势强迫学生为自己办私事,使得师生关系严重恶化。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公平公正的分配师生间的利益,不侵占学生的劳动成果,守住道德的底线。
   二、基于高校师生契约性关系教师应有的师德表现
   当前,随着民办高校和一些公立学校下设二级学院的兴起,政府不再全额补助高校办学经费,高等学校需要通过增加收费的方式补足办学经费。大众接受高校教育也不再是一种福利,而是需要通过支付学费才能接受教育。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通过学校聘用向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学生通过向学校支付费用,购買自己需要的教师的教学服务以及教学设备的使用权。在这样的前提下,高校师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契约性关系。基于这种契约性关系,高等学校的教师需要从意识上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师生关系,以一种市场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道德修养,优化师生关系,展现良好的师德表现,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首先,基于契约性关系下良好的师德表现需要教师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通常被当做一名教师的社会责任,这体现的也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然而,从本质上来说,教师实现社会责任,就是通过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而实现的。优质的教学服务,是教师实现自身对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的责任的主要途径。教师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做到根据学生实际的需求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服务意识的指导下,还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良好的师德表现。
  其次,基于契约性关系下良好的师德表现还要求教师应当具备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契约精神,积极承担职业责任,以良好的教学质量践行学校与学生间的契约。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具备诚信意识,这是因为诚信意识决定了契约信守精神,而契约信守精神又是契约精神的核心。当高等学校教师具备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时,就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尊重学生享受教育服务的权利,适应师生之间新的契约性关系,进而得到学生的尊敬,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基于高校师生伦理性关系教师应有的师德表现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将师生关系类比为具有伦理性的父子关系。伦理性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包含亲情、友情的和谐的关系。高等学校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化都不能改变这种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亦师亦友、亦兄亦父的角色,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之情,是实现伦理性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应有的师德表现。
   第一,教师热爱学生是其良好师德表现的基本要求。教师热爱学生不仅是职业道德情感要求,更能体现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教师之爱能够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增加学习的依从性,在彼此加深了解之中增进双方感情。第二,伦理性师生关系中,教师需要具有勇于奉献、甘为人梯的人格特征。伦理性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具有勇于奉献、甘为人梯的人格特性。这种人格特性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是教师育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第三,伦理性师生关系中,教师需要坚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当高校师生关系高于其自身的生产性和契约性时,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就显现出其基础性特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教书育人为核心,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以身作则就是最基本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传身教,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高等学校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现,就需要教师坚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基本职业道德价值取向。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高等学校教育的不断普及以及高校收费教育的市场性特征,新型的高校师生关系的三维特性已经形成。因此,从高校师生关系的三维特性出发,加强师德建设,建立适应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对当前高校解决师生矛盾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宇静,闫平,张珊珊,等.大数据时代高师生师德意识现存问题与解决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7,(23):95-98.
  [2]邱晓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品质提升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04):205-206+236.
  [3]段文阁.高校师生关系的三维特性及其师德诉求[J].齐鲁学刊,2014,(04):85-88.
  [4]刘国平.新时期独立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2):80-81.
  (作者简介:吴轩,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现任职于湖北省天门市天门职业学院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的信息化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9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