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你想”到“我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带班累”是很多幼儿园老师一个共有的感觉,其原因就在于班级常规的落实,老师想和幼儿要的并非一回事。那如何让老师的“我想”变成孩子们的“我要”,让孩子们主动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呢?这是我在带班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追求的。
  一、管理思路
  动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是出于一定的动机。”而内在动机对个体行为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它能够提高个体的努力水平,因此应成为激励机制的核心。由此推断,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只有激发起幼儿遵守班级常规的内在动机,才能有效形成幼儿自主管理的教育效果,才会把老师的“我想”变成“我要”。而鉴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其内在动机的形成并非能一蹴而就,而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因此,在“星星榜”的变革上,我遵循这一原则,进行了如下变革。
  二、“变”在哪里
  1.评价主体的改变——师评变幼儿自评、互评
  传统的“星星榜”是以老师为主导的评价方式。然而,既然是以提高幼儿自我管理为目标的,那就应该体现幼儿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遵守班级常规的孩子可以自主去拿取一颗五角星来评价自己,孩子们在自主拿取五角星并比较的过程中会自然出现相互监督,互相评价的过程。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是实现孩子在评价中主体地位的方式,赋予了幼儿参与评价的机会和权力。在此过程中,孩子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
  2.班规内容的改变——老师“想”变幼儿“要”
  班级常规是否能成为孩子的内在动机呢?什么样的班级常规才能成为内在动机呢?“最好的班规来自师生共同的智慧,尤其要体现学生自己的意志”。来自于孩子的,孩子感兴趣的班规才是驱动幼儿自觉遵守的内在动机。所以在班级常规的制定上,请幼儿集体讨论决定。
  3.奖励方式的改变——物质奖励变精神奖励
  这帮孩子在一开始的“星星榜”实施过程中是充满斗志的,五角星的奖励成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效果立竿见影。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五角星的频繁使用让这帮孩子渐渐不那么重视了,无法激起他们更多的热情。无意中得知平行班中实行的“积分制”,于是决定效仿,集满几颗星星就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励。
  这个方法一实施就得到了很大的响应,孩子的精神面貌马上焕然一新,各个表现得异常积极。这个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只是让孩子们为物质而“工作”,孩子们是被动的。短期可能成效很大,对于长期的发展具有不利因素。如果想要形成一个长效机制,需要更高级的奖励不断更新。在微信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关于西方国家教师的“奖品”,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西方国家的奖励避免了以物质驱动孩子,更多的是以责任感、荣耀感,集体荣誉,成就感,自主选择,获得更多的自由来驱动孩子,帮助孩子建立的是内在的驱动力,值得学习和借鉴!
  从这个意义出发,物质奖励这个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家陈佑兰先生说过:“物质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阻碍认知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管是幼儿园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一开始没有物质上的刺激很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的。所以我选择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
  于是我提议:平时在排队的时候,有很多小朋友喜欢排在第一个,为此也经常发生争执,既然是大家都喜欢的事情,那就把它定为奖励的一种,大家同意吗?同意的请举手。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表示同意,于是建议成立。
  乘胜追击,讨论继续进行。师:除了排队排第一,你还想要怎样的奖励?
  幼A:老师,我不想坐在这里,我想跟我的好朋友×××一起坐。
  师:换座位,换到任意一个你想要的位置上去,这个作为奖励的内容,你们同意吗?同意的请举手。超过半数的人同意,于是建议成立。
  有了前两次的讨论试验,大家开始纷纷提出自己的需求。
  幼B:我要当小老师。
  师:小老师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
  幼B:发筷子、帮老师发东西……
  幼C马上反驳:发筷子是值日生做的事情。
  师:那小老师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
  幼D:帮助老师做一点小事,提醒没有做好的小朋友要做好。
  师:这个作为奖励的内容,你们同意吗?同意的请举手。
  三、变革后的成效
  1.体验成就感
  “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经过“星星榜”一段时间的实践,孩子的自信心有了显著的提高,更有家长反映,原本性格内向的女儿回家后会主动提起她的幼儿园生活,更是详细为家长说明了自己能够享受一周排队排在最前面这个奖励的由来及整个获得过程,大大展现了她的自豪感和想与他人分享的兴奋感,满足了孩子的“尊重需要[4]”。
  2.自觉遵守
  “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日复一日,孩子们在驱动下越来越能自觉遵守制定的班级常规,参与班规制定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越来越强。
  3.同伴互助
  “不以規矩,不成方圆。”一次次班级常规替换的过程是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证明;“我今天得了3颗星”。“还有2颗星我就能兑奖啦!”一次次比较的过程是幼儿共同进步的阶梯。“星星榜”的创设是将竞争机制引入其中,通过同伴间的相互激励增强了评价的实效性。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于班级制度越来越熟悉,在此基础上,我们设立了班规提议板,方便幼儿随时把自己觉得可以成为班级常规的内容以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提议板上。每周我们会就提议板上的意见进行讨论和决议,更新评价内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0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