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3+1”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题项目】此文为2017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3+1”教学模式下的数学探究与建模》(〔2017〕-JKGHYB-
  114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30-02
  一、实施“3+1”教学模式的背景
  2013年,扶沟高中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阶段,为了使我校的发展更具有持续性、前瞻性,校委会针对学校情况提出“注重细节,不丢环节,精益求精”的管理和发展思路,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要求。为此,学校组建了教科研精英团队,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及各学科认知形成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双向的优化。我以全国特级教师、学校课堂改革数学研讨组组长的身份组织了研讨组,带领研讨组成员学习新课标、新课程理念,收集并学习知名学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3+1”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其间经历了多次的讨论—实践反馈—再讨论的过程,多次深入课堂观摩授课效果、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师生一起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对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调整和改进,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定而且高效的“3+1”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把教改工作中的体会成文如下。
  二、“3+1”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
  1.探索阶段。
  数学课堂“3+1”教学模式是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老师点评。前三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其中交流展示环节是为了很自然的实现学生与老师的互动;第四个环节是老师从更高更深更广的角度解决学生在前三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这段教学过程是整个“3+1”教学模式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研讨组对学生的知识贮备、学习能力进行了评估;对各个环节所占的时间进行了预估;秉持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3+1”教学模式进行了课堂实践。
  实践期间,我带领研讨组老师每日听课,课后召集研讨组老师和授课教师共同研讨课堂上的得失,广泛调查学生,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老师和学生反馈的建议,按理科与文科、创新班与普通班、新课和复习课以及讲评课分类整理成文。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实践,我再次召集各年级数学科教学组长,传达了不同层次的同学对授课模式的反馈意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研讨,要求各教学组围绕“3+1”教学模式的核心过程继续对课堂进行改进和优化,调整并实施。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们大都能熟练驾驭课堂了,学生们也能接受了,研讨组再次对课堂上的问题设计,课下的作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每节课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有助于实现课堂的高效,要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提前预测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理解偏差或者理解不够深刻的地方,预测到学生可以达到的深度;交流展示环节对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上讲台,要能发现学生讲解中的不足,记下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点评时给予指导;教师点评要到位,以诱导为主,要对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认识的偏差进行纠正,对问题的解法进行总结,对知识的脉络进行梳理。
  2.发展阶段。
  在“3+1”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还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这种课堂模式心存疑虑,怕失败,课堂实施不得力,有部分学生不配合,为了让大家看到希望,我首先带领大家再次学习新课标理论,要求每人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逐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为“3+1”教学模式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向学校申请经费,带领教师到一些课改成功的学校参观学习,深入课堂听课,和老师座谈,与他们的学生进行交流,全方位了解他们课改的情况,回来后及时总结,写出考察报告,吸取经验。最后我作了一堂观摩课让大家研讨,我教的文科创新班, 课程到了立体几何部分,我在以前讲授简单几何体的时候都是口述概念,或者很简单地在教室内就地取材摆出几个几何体,但是有部分同学立体感不太好,接受不了,这次我通过“3+1”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自主学习环节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看书6分钟,然后在各小组组长的组织下讨论了10分钟左右,同学们互相配合,做出了很多非常逼真的几何体,列举出了生活中的常见模型,柱体、锥体等概念一下子就解决了。在这十分钟时间里,老师们看到了同学们的智慧,看到了合作的力量,也看到了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看到了“3+1”教学模式的未来,从而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探索“3+1”教学模式的信心。
  3.完善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我和同事们真切感受到了课堂改革带来的好处,开始向前再迈一步了,想把“3+1”课堂模式发展得更加灵活一点,不能每一节课都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老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在“3+1”课堂模式的大框架下,更加灵活地分配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升课堂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课改组的老师要在课堂上大胆摸索和创新。
  智慧的力量还是很能给人帶来惊喜的,同事们开发出了“课前一题”,这个看似很小但是却很不错的教学环节,课前一题是在每节课上课之前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讲题,这中间需要老师和课代表科学安排、紧密配合。老师要给学生说明所选题目难度、类型以及讲解时注意的问题,而且还不影响当节课堂内容的完成,这一环节不仅可使一部分教学任务分解到课前一题中去,也让学生养成了及时进入教室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3+1”教学模式的意义
  1.有效地让全体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
  2.有效地解放了老师,促进了师生互动。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自由活动的空间大,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和学生一起研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能兼顾到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3.新的教学模式更易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出现偏差的原因。使老师的点评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深度和广度;也有利于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理解能力;有利于教师写课后感、课后反思,积累教学经验;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后作业;更有利于发展并完善“3+1”教学模式,使“3+1”教学模式更加成熟。
  四、“3+1”教学模式的成果
  1.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培养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学会了如何看书、知道了如何学习,进而培养出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3.培养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完善了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等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后记
  为了更加凸显出“3+1”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现把我校教学组的备课情况以及学生的分组办法作为后记。
  在教师备课方面,总体可以分为学案编印、集体备课、一课一研。学案的编印工作主要集中在寒暑假,采用人人参与、个人负责、集体研究、组长把关的形式;集体备课每周进行一次,主要内容为:总结上周教学的得与失,规划下周教学计划,确定出下周的公开课教师,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课一研活动是我校教学的一大特色,上每节课之前都要集体研讨,研讨本节课如何引入、重点如何解决、难点如何突破、典型的问题如何处理,教学环节怎么安排等,每次研课都有中心发言人主讲,其他老师补充。
  学生分组是由各班班主任负责,分组既要应用于每天的讨论课,又要应用于课堂,经过不断的实践,我们总结出的分组原则如下:每个学习小组有组员6名,分别由优秀生、中等生、暂差生组成,设有组长及学科组长。在成果展示的环节,要求轮流上台,每人都要参与,其余同学积极发表不同意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实现了组内交流、组组交流、师生交流,课堂氛围活跃,充满了正能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0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