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审辩思维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56-02
  没有问题便没有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制造认知冲突,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发展审辩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论证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辨析地看待历史。
  一、在问题式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审辩思维
  1.问题式探究教学
  发现问题,产生质疑是审辩思维形成的第一步,教师在学生对具体问题产生质疑时,应引导其进行有效的进一步探索,这便是与基本课程内容相辅相成的探究性学习。基于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其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的优势,又能够切实践行历史教学对于学生审辩思维的培养,也就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过程。此外,探究性学习还可以分为讨论和辩论等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具有一定争议或具备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传递给学生,并组织学生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来围绕问题展开探究交流。例如,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民国初期正是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图谋复辟的历史时期,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战争环境下,为什么中国的民族工业还能够得到良好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了解到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后,北洋政府对内镇压国民党,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如破坏临时约法,制造张振武方维案,签订二十一条等等。通过采取让学生自主查找北洋政府在民国初年執政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使其展开对袁世凯这一人物的评价,教师顺势开展探究性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审辩思维的目的。
  2.审辩思维培养在问题探究教学中的实施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在面对问题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是课下自主搜集的参考资料,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相应参考书目,教师也应传授给学生精准高效的史料收集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验证。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仍以“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为例,教师可以针对此课题,印发有关民国初年的社会背景资料,以及有关袁世凯北洋政府的相关资料,组织学生结合资料在课堂上利用观看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展开小组辩论,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论点,并进行补充。
  二、历史概念教学与审辩思维的培养
  1.通过历史概念,建立审辩性的时空联系
  审辩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回顾和分析历史人物及其相关历史事件,建立起审辩性的时空联系。例如,在评说毛泽东时,就需要涉及到对毛泽东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认识和分析,这也正是历史概念教学中的必要阶段。历史概念可分为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平行概念,以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为例,其不仅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还包括所处时代背景下的政府所实施的相关经济政策,对于这些经济而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就是上位概念,而对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而言,这四个则属于下位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概念的学习时,要保证各个方面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从而形成宏观的历史概念认知。
  2.通过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用整体、联系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用联系和整体性的方法、观点来看待问题,实现对特定历史概念的全面认识。历史概念可以分为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基于概念的延伸。例如,在“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中,对“商鞅变法”这一历史概念进行分析,除了对其本身的意义进行阐述之外,还需要涉及到具体的事件背景、变法的具体措施、过程、结果以及历史评价等等,对历史事件本身以及由历史事件引出的多方因素进行分析,实现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宏观上的认识和理解,完整的纳入到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中去。
  3.在历史概念情境中培养学生审辩思维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是十分必要的,而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也要将对学生审辩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例如,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一个历史概念时,不能仅对教材中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及意义进行记背,而要将学习过程建立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对新知的探索进行相互联系,并加入自己对其的理解和判断,形成批判性认知。以“新文化运动”为例,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这是对这一历史概念的概括,而其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与其它革命运动的关系和区别等等,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带着独立的批判性眼光去联系知识,实践方法,培养自身审辩思维。
  三、史料教学中对学生审辩思维的培养
  史料是对历史教学的补充,从设疑出发,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教师的专业性,二者相辅相成。此外,史料的选择也要具备写实性和原始性,提高学生对未经处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斯大林格勒战役”时,可找出参战士兵在战争中留下的日记:“7月26日,我们也许能够赶在圣诞节之前回家,……我们的领袖已经下令要尽快地占领整个斯大林格勒……11月10日,我想他们错了,他们如果看到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对我们的所作所为,恐怕就不会这么认为了……1月29日,我们被包围了,领袖在早上宣布希望我们相信,他会尽一切努力使我们尽快突围……我诅咒这该死的战争……”从对史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其中士兵的内心活动进行区分,他是否能够代表大众?领袖的几次讲话说明了什么?从而对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综上,审辩思维的培养应融入到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批判性的眼光去发现、分析、论证问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13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