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措施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英语翻译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直接决定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并关系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但由于英语翻译并不是简单的中英文转换,其中涉及到了中西文化的各个领域,因此对于多数学生而言,翻译学习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为此在本文之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对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措施做出以下研究。
  【关键词】英语翻译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24-01
  1.完善英语翻译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英语翻译教学的基础和导向,对教学的整体方向和方法采用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因此若是想要进一步的提升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效率,就有必要从教学大纲入手,不断的对英语教学翻译大纲做出完善。对此笔者认为高校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出发,如在完善翻譯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增设一些西方文化介绍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民俗和交际礼仪,这对学生的专业术语掌握能力是有一定裨益的[1]。或者在完善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可以增添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关注基础理论和翻译技巧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交流机会,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翻译能力不断内化,是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一种有效措施。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采用的都是一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英语翻译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学生的翻译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的调动,翻译学习能力因此也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若是想要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翻译人才,就应该打破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格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相互借鉴,这种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或者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如在学习与“American family”有关的翻译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戏剧情境角色表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家庭主人和客人,从而在表演交流中内化英语翻译能力。
  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英语翻译最终必须要落实于实践,因此高校英语翻译最有效的一种教学策略,就是强化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平台,从而通过实践检验学生的所知所学,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得到不断的进步提升。为此笔者建议在今后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校外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去锻炼自身的英语翻译能力。如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省市的英语翻译大赛,从而与高手过招,在临场应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英语实践翻译能力[2]。或者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翻译锻炼,这样强化实践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一定可以更好的推进学生专业成长。
  4.应用电教化的教学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与教育也在不断融合,因此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注重电教化的教学手段应用,这样才能为翻译课堂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促使学生的翻译学习提供更多的依托与保障。如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同步翻译”论坛视频,从而感受翻译官的强大气场和他们的临场应变能力,进而像这些资深翻译人员学习借鉴经验,体会他们特殊的用词和造句。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有很强的视觉冲击的,不仅拓宽了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以前辈为标榜,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学习。
  5.强化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课程开展,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若是想要实现高水平的教学,就必须要从强化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入手。如高校可以采用定期教研培训的方式,让院内的高校英语教师,不断的对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各领域专业术语进行学习,同时还应该从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等多个方面出发,不断的增强高校英语教师的扩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应该引导院校内的英语教师,从课程改革要求出发,不断的对自身的教学思想做出更新,掌握更多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带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水平不断进步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背景下,英语翻译成为未来学生就业入职的必备能力,而英语翻译并不是简单的中英文转化,涉及文化、金融、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在今后的英语翻译教学中,若是想要推动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得到更好的进步提升,一线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认清自身的责任,不断的对英语翻译教学有效策略做出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绚.母语能力提升与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契合[J].教育评论,2016(12):155-158.
  [2]王芳,陈先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6(12):83-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1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