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业遗产视野下的“东郊记忆”公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遗产在不断的消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改善,产业结构面临巨大的调整和转变,城市文明需要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是城市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是半个世纪以前,受到世人的关注并付诸保护实践,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而在中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起步更晚,笔者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研究法,试以工业遗产的视角研究“东郊记忆”分析现階段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关键词:工业遗产;东郊记忆;法律保护
  在不少城市管理者的眼中,不同时代遗留再来的工业遗产似乎是时代不和谐的音符,应该成为掀倒或者被改造的对象。然而,这些工业遗产中所牵系的文化情怀与历史记忆却超出了管理者的想象,2007年,天津市文物部门组织市民通过投票海选的方式,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好的“不可移动文物”。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最后当选“十佳”文物中,有七项是受到严重破坏的工业遗产。许多尚未被界定为文物或遗产,或暂时未引起注意、受到重视的工业建筑和旧址,正在城市与乡村中消失。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遗产,正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从“文化遗产研究”的角度看,工业遗产的研究在遗产研究中占的比例很小,我国的遗产研究大多都集中在对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几乎没有对“工业遗产”问题的关注。显然由于工业遗产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没有得到重视,甚至不被认为是“遗产”。我国界定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最主要的依据《文物保护条例》以及《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均未涉及“工业文化遗产”的问题。因此对工业文化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一、“东郊记忆”遗产的形成
  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于1985年11月开始破土动工,作为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大项目之一,但是在1961年中苏关系的变化,苏联单方面停止了设备的供应同时技术专家也全部撤回,在这种情况下成都红光电子管厂缩小了生产路线,降低了产量,最终在1961年完成建设计划。在其生产最初为军工设备提供真空显示器元件,到了20世纪70年代,该工厂由军用转为民用,在这里诞生了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投影显像管,曾有“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的美誉。工业化进程给成都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成都打造了一片当时最具时尚特色的建筑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开始衰退,红光电子管厂一片衰退,一些工业工地开始被废弃,在繁荣的经济的背景下内城被改造,大多数这类的建筑被人们无情的拆除,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认为,不应该一味的拆除苏式或仿苏式的建筑,毕竟它们记载了一段历史,非常重要的历史,而是认为改造是一个思路,列为文化保护单位也是一个思路,保护是应该的,数量又不大,而且有些建筑水平还是相当高的m。现代便捷的生活方式反倒让人们开始还念过去的生活,但是改造的趋势在不断的加快,我们需要一处“东郊城市记忆”去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
  二、“东郊记忆”保护的瓶颈
  1、工业遗产越来越少
  由于工业遗址并不像艺术品一样可以供人欣赏,历史也并不算太悠久,于是很多人意识不到保留的价值,这样就会导致城市记忆和特色的消失。城市的不断发展,工业已经进入了转型阶段,工业结构面临着调整和重组,工业产品更新换代,工业也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这样的时代,工业遗产将面临比文物遗产更加严峻的挑战,我国每一分钟都可能有一位老艺人、一门旧的手艺消失,每一分钟都可能有一栋老厂房、老机器被拆除,这些都标志着文化的永远流失。成都记忆公园在大多不幸的遗产中得以幸存。
  2、保护主体的缺失与乏力
  “东郊记忆”的管理机构用的是公司的形式,与旅游和一些活动结合,它的日常维护由成华区的一个保洁公司负责,保护主体的缺失,就导致,定位不明、业务单一、人气低迷、服务欠佳等问题。用寸土寸金来形容东郊记忆的地理环境也许并不为过。在园区的周边密集着开发商的楼盘,几百米之外成都快速公交环线,距离二环路也仅有1公里左右,环境优越,它的资金主要是依靠成都传媒集团和四川一共公司这样的大企业,并没有在文物保护部门的管辖之下。
  成都东郊记忆作为一处工业遗产,以其独特的文化打造成都的城市名片,由于法律的缺失,我国在这类遗产的保护中和研究比较的薄弱。本文在工业遗产的视野下,以成都东郊记忆文化遗产作为研究的个例,探寻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分析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从国际法的视角下看工业文化遗产,侧重相保护的法律法规。
  我国在今后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中,应该以工业遗产的视角来进行规划开发,要按照保持历史的真实性、保持景观完整性、探索景观场所精神方面,来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重视工业遗产的独特化意义,突出景观的独特和不可复制性,在对其保护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由于笔者在获取外文文献资料上能力不足,对资料的整理还不够全面,对很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希望以后再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希望本文在一些部分的能为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及对工业遗产的理解认知上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编. 世界遗产相关文件选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云霞.《文化遗产法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3]  陈文海.《世界文化遗产导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年.
  (二)报纸文章
  [1]  刘庆柱.揭秘中国最大规模的文物普查[N]. 瞭望东方周刊,2008-4.
  [2]  赵艳红.北京将评定老厂房工业遗产价值[N]. 中国文化报,2007-11-5.
  [3]  刘丹. 铁西工业遗产的保护[N]. 科学时报,2007-11-25
  (三)期刊文章
  [1]  祁建. 20世纪文化遗产该如何摆脱”盲区”之困[J]. 观察与思考,2008
  [2]  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 北京规划建设,2007(2).
  (四)学位论文
  [1]  张慧利.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0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