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困境与出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还无法充分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无法适应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加快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步伐,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包括职业标准不尽完善,缺乏认同感;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组织机制有待完善,证书制度亟待健全等。为实现高职院校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需优化职业标准,提升职业标准认同感;加强教育资源与“双师型”师资建设;加强组织机制与“双证书”制度建设。
  [关键词]职业标准  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5-0105-04
  为行业企业输送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承担的责任,然而课程与职业标准之间的脱节,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对自身责任的承担。为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还需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实现课程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分析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困境,探索相应的改革出路,是实现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应然选择。
  一、职业标准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职业标准是衡量职业领域相关能力的标准,是职业领域的专用语。英国学者鲍勃·曼斯菲尔德认为职业标准是衡量能力的标准,与从业人员的能力息息相关。在我国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与生产需要相关的,施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进而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提供合格的服務。我国的职业标准指根据职业的种类不同和内容不同,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提出的相关要求。职业标准是用人单位进行选取和录用人员的最主要依据,劳动者能否达到职业标准是判断其是否可以胜任相关职业活动、是否具备相关技能的主要依据。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工作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多种要求:其一,要求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等所有与教学有关的内容进行创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更加注重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二,要求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等进行创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更加注重课程的组织安排。虽然上述改革要求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了高职院校课程的学习目标,即确保高职学生掌握国家相关职业标准所规定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等。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需要以职业标准为依据,这不仅是工作导向知识观的应然要求,也是终身教育理论的应然要求,更是实践性学习的应然要求。将国家职业标准引入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活动是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尝试性工作,能够为陷入改革困境的高职院校课程提供新的视野,加快高职院校课程的改革步伐。
  二、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困境
  1.职业标准不尽完善,缺乏认同感。第一,国家职业标准不尽完善。首先,由于未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建职业标准平台,导致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严重,也不便于管理和改进,更使得人们无法了解职业标准并提出自身的意见。其次,我国的职业标准体系过于落后,难以与职业岗位实现有效对接,缺乏对特定技能标准、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标准以及核心标准的明确界定。最后,缺乏现代化的职业标准建设机制,导致管理人员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职业标准体系,阻碍了职业标准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第二,观念陈旧,缺乏职业标准认同感。首先,高职院校领导层自身缺乏对职业标准的认同感,导致校内宣传力度不足,未能将职业标准融入校园文化中。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忽视了职业标准的重要性,学习职业标准的主动性不足,难以向学生传达职业标准。最后,高职学生了解职业标准的主动性同样不足,导致其对自身专业与行业缺乏深刻认知。
  2.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第一,教育资源匮乏。首先,高职院校的筹资渠道过于狭窄,缺乏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导致自身在资金匮乏的同时无法显著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其次,高职院校在物质资源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忽视了对全新资源的开发与引进,实训基地建设缓慢。第二,“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首先,高职院校教师对于职业标准与行业动态的了解不足,大多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其次,高职院校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不高,未能将职业标准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难以向高职学生提供就业帮助。最后,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偏弱,较少开展与职业标准相关的科研活动。
  3.组织机制有待完善,证书制度亟待健全。第一,组织机制有待完善。首先,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发展方面的组织机构建设缓慢,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进展不顺,专业体系的调整面临困境,开设的专业难以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其次,高职院校在课程质量管理方面的组织机构建设停滞不前,课程改革工作受到严重制约,导致课程改革质量偏低,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双证书”制度建设缓慢。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的联系不够紧密,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未能跟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而调整,无法适应课程改革后的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岗位调整。其次,职业资格认证机构未能走进高职院校,导致高职学生获取职业资格的途径较为繁琐,缺乏高质量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最后,“双证书”制度的建设与推进步伐缓慢,使得大多数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对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热情,削弱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出路
  1.优化职业标准,提升职业标准认同感。第一,逐步完善现代国家的职业标准。首先,应建设现代的国家职业标准网络平台。一是对网络平台的应用,可以减少对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方便管理与实施。二是利用网络可以随时掌握现代职业变化的方向,保证职业标准改进的及时性。三是利用网络的媒介作用增强国家职业标准的实用性,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国家职业标准,并朝着国家职业标准的方向努力。四是越多的人了解国家职业标准,就会对国家职业标准的不足提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其次,应构建现代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现代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包括四类标准,即职业的特定技能标准、行业的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以及核心的职业技能标准。针对目前我国职业标准体系相对分散与混乱的问题,基于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借鉴,现代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构建重点应当是将四类标准融为一体,形成完善的现代国家职业标准体系。最后,逐步形成现代国家职业标准建设机制。现代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较为复杂且庞大,还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建设机制,帮助管理部门进行相关工作的统筹与管理,进行规范化的工作,协调不同机构、不同部门人员的沟通与合作,保证现代国家职业标准的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注重观念的更新与转变,提高对现代国家职业标准的认同感。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在自身对国家职业标准有相对完善理解的基础上,开展系列的宣传活动,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现代国家职业标准能否作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决定因素在于院校的领导者、执行者和被执行者对其是否认同。因此,院校的领导者应当在思想上认同现代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内容,并对政策的执行者和被执行者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应主动学习现代国家职业标准。从院校方面来讲,应根据教师的科研兴趣与实力,针对院校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选择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增强现代国家职业标准在科研方面对教师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认同现代国家职业标准。从教师方面来讲,高职院校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与专业领域,学习本专业的相关国家职业标准,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水平。最后,高职院校学生应积极了解现代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内容。高职院校应将现代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新颖的教学方式,如模拟社会招聘、主题讨论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深刻地了解本行业的国家相关标准。
  2.加强教育资源与“双师型”师资建设。第一,推进相关教育资源建设。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在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和建设资金使用监督机制等方面开展资金资源建设。由于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盈利,因而其资金来源渠道相对较窄,高职院校应积极筹集资金和高效使用资金。一是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国家级特色课程、申请国家基金项目等方面获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响应国家校企合作的号召,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从而从企业方面争取更多的资金援助。二是建设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避免资金浪费,并保证每笔开支都使用在需要的地方。三是高职院校应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加强监督与管制,不仅要让资金的提供者进行款项监督,还要开展自身款项监督。其次,高职院校在物质资源的建设方面不仅要加强现有物质资源的使用,还要积极引进新的资源。一是高职院校要想顺利发展,不仅需要资金资源,还需要适量的物质资源,应充分对现有的物质资源条件进行合理的调配与使用,并使其最大限度地运用于教学活动当中。二是随着高职教育不断受到大众的认可,其更迫切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便是推进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相关设备应当与相关企业的技术同步,以保证高职院校学生所学技术的前沿性。
  第二,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理论水平。高职院校应积极把握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及社会的发展方向,使教师了解相关的现代国家职业标准和最新的行业信息。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组织教师参加座谈会或学术性会议,使其掌握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其次,应增强教师的就业指导水平。教师可以将现代职业技术标准的相关要求融入课堂教学工作,针对学生的专业给予相关的就业帮助。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向教师传输现代国家职业标准,增强其就业指导水平,最终使学生更好地就业。最后,应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教师开展系列关于现代国家职业标准的教育活动和科研活动。这样既可以使教师对国家职业标准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向学生传导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思想。
  3.加强组织机制与“双证书”制度建设。第一,加强相关的组织机制建设。首先,应在专业建设与发展方面加强组织机构建设。高职院校通过对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及调研,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调整相关的专业体系,使所开设的专业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适应。为获得更加准确的专业开设信息,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这些机构的成员应是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掌握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形势,能够将相关的专业内容融入课程。另外,这些组织机构成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了解企业的人才预期,准确了解学生应具备的相关能力,并将相关能力融入教学。其次,应在课程质量管理方面加强组织机构建设。高职院校应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力度,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课程质量管理不仅包括国家层面的管理,还包括地方、院校层面的质量管理,其组织机构的管理人员不仅包括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人员、行业企业的专家,还包括院校的决策者等。课程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通过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对院校的课程改革进度和质量进行评估,通过相关信息的反馈提出相关建议。
  第二,加强“双证书”制度建设。首先,应该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联系起来。在制度建设方面,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帮助学生顺利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为学生顺利获得相关证书提供帮助。另外,国家职业技术资格的相关考试内容应根据高职院校教育课程的改革而进行相应的改变,适应课程的新变化和岗位所需的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这能够为“双证书”制度的建设提供政策基础。其次,针对学生群建立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在高职院校内建立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可以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还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机构为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对应的培训,这能够为“双证书”制度的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最后,应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水平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法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引导力。持有更多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在找工作方面更具竞争力,高职院校应加强“双证书”制度的建设力度。
  [參考文献]
  [1]郭冬梅.自由学习观视域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1(11).
  [2]李小平.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现实矛盾与改革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24).
  [3]孙百鸣,赵宝芳,杨兆辉.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6(1).
  [4]许霞,李红英.应用型民办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0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