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面发展理论视角下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实施创业教育,提高学习者的创业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但目前来看,应用型院校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包括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不足以及文化氛围过于浅薄等,这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实施。因此,应用型院校应立足于全面发展理论视角,健全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力量、优化实训基地、营造文化氛围,为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
  [关键词]全面发展理论  应用型院校  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解厚荣(1978- ),男,江苏兴化人,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江苏  扬州  22512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基于家庭支持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B-a/20180107)和2016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社会学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6YB1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5-0069-05
  创业教育指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具有主体性、特色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基本特征。实施创业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寻求特色化专业及课程设置,通过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而促进社会发展。立足于全面发展理论,对于促进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提高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根据马克思人学思想观点,应重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包括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素质。全面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共产主义道德全面发展等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出发点是实践,实践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实践满足了人的基本物质需求,也激发了人不断追求新理想的兴趣及意志,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同时,由人经过实践改造后的外部世界的对象物,又能够为新的活动提供新的手段和条件。
  创业教育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动手、动脑能力,强调学习者应具备社会行动能力,重视引导学习者在实践中总结生存经验、处事经验,提高学习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于强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习者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实现了以能力为导向,在实践中促使学习者的本质不断完善、丰富,进而不断增加人的新质、形成新的人。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人不断向着自由、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创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高度契合。
  二、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创业教育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着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来看,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训基地建设等较为落后,创业氛围也较为薄弱,这使得创业教育的实施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一)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课程体系的设计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目前来看,应用型院校课程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中,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仍存在“一刀切”的现象,课程重复,缺乏创新及特色;部分院校在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时,并未深入考虑专业设计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也未能深入分析专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应是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来看,部分应用型院校的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处于分离的状态,这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创业教育是专业之外的事,甚至学习创业课程浪费了专业学习的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创业教育渠道较为单一,大多依靠课堂教学,这使得创业教育活动十分单调,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创业教育。
  (二)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明显薄弱。一方面,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较为落后,当前,大部分院校尚未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政府也并未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进行具体的规定,未能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院校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创业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这使得创业教育的实施缺乏保障。另一方面,院校未能对创业教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教师缺乏深入企业进行学习的机会,实践能力提升缓慢;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并未纳入对教师的评估中,使得教师提升自身创业教育能力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来看,虽然部分院校重视为教师提供培训,但在培训时仍然“重理论、轻实践”,使得部分培训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三)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完善的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需求,但现阶段,应用型院校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大都较为落后。首先,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大部分院校的创业教育还是停留在教师课堂教学上,创业教育只是“纸上谈兵”,未能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其次,大学生创业园及科技园的建设有待完善,部分大学生创业园区内入驻的企业并不是大学生创业企业,创业园区并未向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创业就业服务。最后,实训基地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有待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较少。
  (四)文化氛围过于浅薄
  首先,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活动较为单一,未能充分考虑院校发展特色及学生的需求,这使得校园及社会创业文化氛围营造明显不足。其次,创业服务咨询渠道单一,院校未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创业咨询服务,这使得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创业政策、流程等,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实施。最后,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当前,部分院校并未意识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在校园各方面的文化建设中都较为落后。   三、全面发展理论视角下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对策
  全面发展理论为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应用型院校应坚持以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完善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实训基地、文化氛围等的建设,切实保障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一)健全课程体系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保障创业教育长期发展的关键。在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型院校应重视设计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将创业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积极开拓创业渠道。
  第一,重视设计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为保障创业教育的开展,应用型院校应设计专业化的创业教育课程,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积极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明确创业目标。在创业课程的开设中,一方面,院校应深入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开设灵活化、多元化的創业课程。在具体的修习形式上,可包括必修课、选修课,通过设置不同模块的课程,允许学生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应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重点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目标教学、合作学习等形式,重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创业教育课程既应关注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也应重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组织能力,保障课程目标的实现。
  第二,将创业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在专门的创业课程之外,院校还应重视实现专业学科教学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应用型院校教师应结合本专业教学的特点,树立一定的创业意识,积极发现学科教学中的创业内容,并将其渗透在专业课教学中,保证创业教育分层、分类实施。在进行创业教育时,教师也应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的需求,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
  第三,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积极开拓创业渠道。开设第二课堂,能够为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有效补充,既保障了创业教育形式的灵活多样,也开拓了创业教育的渠道。在具体的措施上,首先,应用型院校可设立校内“跳蚤市场”,为学生提供市场“买”与“卖”的体验机会,使学生初步了解创业。其次,可以设立相关的创业社团,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进行创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及能力。再次,院校可积极邀请优秀的创业企业家来校为师生开办创业讲座、座谈会等,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创业的魅力,调动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最后,院校可为学生积极开拓校外兼职、勤工俭学的平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二)强化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业教育实施的效果。在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型院校应重视组建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创业教育能力。
  第一,重视组建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应重视加强与政府、企业等的合作,构建完善的长效合作机制。一方面,政府应坚持以现有立法为基础,重视完善相关创业政策,并保证相关法律政策的有效落实。立法机构应重视《创业教育促进管理法》的制定,加强对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管理,并对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教师的学历等做出具体的规定,保障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规范化建设。另一方面,应用型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优秀企业家、企业技术骨干等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第二,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创业教育能力。一方面,应用型院校应重视为教师提供接触创业实例、创业人物的机会,如积极举行创业研讨会、创业培训、专家讲座等,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创建创业团体、完成创业项目的能力,引导创业教育教师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应用型院校应鼓励教师积极深入企业,到企业进行实地锻炼,并参与社会各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从而丰富教师的创业经验,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三)优化实训基地
  实践性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用型院校应当在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重视加强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完善的学生创业园和科技园,加强实训基地企业的文化宣传,为创业教育的实践提供保障。
  第一,重视加强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离不开实践场地的构建,实践基地可分为校内实践模拟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两大类。其一,在校内实践模拟基地建设上,一方面,应用型院校应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及场地,为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资金及场地保障;另一方面,为保障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规范,应用型院校应积极听取专业人员的建议,规范实践设施的购买、设施的安放等问题,保障创业实践基地的科学性。同时,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后,院校应委派专业人员对实践基地进行管理,主要负责实践设备的维护,实践基地的预约使用等,保证实践基地的使用效率。其二,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上,一方面,院校可与企业构建合作机制,使合作企业作为院校定点创业实践基地。另一方面,院校应积极与企业、社会机构等合作开设校办企业,鼓励学生积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并允许部分优秀学生直接参与校办企业的管理,切实为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第二,构建完善的学生创业园和科技园。政府、院校、企业、社会机构等应积极合作,参与到大学生创业园及科技园的建设中。为吸引大学生创业企业积极落户科技园,一方面,对于审核合格能够入驻创业园和科技园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政府可给予其租金补贴、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等。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院校应实现与创业园的有效对接,可以通过召开各学院辅导员会议等,将创业园区相关情况传递给每位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电台、展板等,加强对创业园区的宣传,使学生明确创业园区的政策、申请入驻流程等。同时,还可为创业园区设立专门的网站,通过网站宣传创业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方法指导,并为创业者提供交流平台。此外,创业园区每吸纳一个企业入驻,院校就应积极进行宣传。创业园区应将院校学生放在首位,优先吸纳合作院校学生的创业项目,并优先为合作院校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第三,重视加强实训基地企业的文化宣传。企业文化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员工认同的、遵守的价值观念。应重视将实践基地作为一个“微型企业”,将企业的文化环境融入实践基地中。具体而言,实践基地应增强与企业的合作,以企业的管理理念、品质标准等进行产品生产,并重视运用图表、标语等方式,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宣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企业文化。   (四)营造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应用型院校应在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重视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积极拓展创业咨询渠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一,重视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首先,政府应加强社会环境建设,一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应用型院校学生积极进行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创业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创业成功者的宣传力度,积极利用电视、网络等渠道宣传创业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业信心。其次,应积极开展学术沙龙、创业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专业与创业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业。同时,还应重视积极组建科技团队,引导学生走在科学前沿,在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创业项目。此外,院校还可成立专门的创业协会或社团,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气息,引导学生加强对创业教育的重视。
  第二,积极拓展创業咨询渠道。应用型院校应坚持服务学生的理念,围绕创业服务核心主题,拓展创业咨询渠道,及时回应学生的创业诉求。一方面,应用型院校应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如QQ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电子邮件等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创业咨询服务,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政府创业政策、创业基本流程等。另一方面,政府可积极举办创业讲座、专家论坛、优秀创业毕业生现身说法等活动,为学生开展创业咨询,使学生能够面对面接触创业者,从而更好地了解创业教育。同时,院校还应设立创业教育导师制,选派专业人员担任学生创业导师,并设立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为学生进行专门的授课指导,并在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
  第三,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用型院校应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育人观念,培养学生的校园文化意识,构建优良的、特色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应用型院校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环境的享受者,也是传播者。一方面,应重视校园人际环境的建设,引导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等积极进行沟通,引导师生积极进行课堂内、外的交流,引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树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人际沟通。另一方面,应重视加强校园文化精神建设,重视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包水梅,杨冬.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16(11).
  [2]陈少雄.“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后续扶持”三位一体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8).
  [3]方芳.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思维调适[J].教育与职业,2017(1).
  [4]焦新安,胡效亚,张清,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扬州大学“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7(5).
  [5]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
  [6]张绍丽,郑晓齐.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分立与融合——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0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