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一年级数学教学新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程整合是当下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将各册教材间、单元间、单元内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有利于学习材料的整体呈现,有利于节省时间开展拓展课程,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教师在教材解读、教学设计等方面要有新策略。
关键词:课程整合;一年级数学;策略
什么是整合?整合,指调整,重组,使和谐一致。课程整合是当下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有学科间整合,如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及直观辅助数学学习;还有学科内整合,这关系到教材重组,即教学内容的整合。笔者对一年级数学做了学科内整合教学的尝试。
一、多维解析,寻找内容整合的源头
(一)基于学生起点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已有的思想认识、行动、水平。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城市里的一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幼儿园阶段的数学学习,学习起点高。但在教学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忠于”教材,视一年级学生“低起点”。这也导致不少一年级的孩子觉得小学没有幼儿园“好玩”,因为一年级学的很多数学知识在幼儿园就会了。
从内容结构看,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都关注“数”“形”两大方面,但幼儿园在内容的范围上比小学一年级要广。所以,一年级新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学习起点很高,需要有挑战性的东西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基于教材特点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即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三)基于活动体验
给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能强化学生学习需求的形成。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显得更为重要。
比如,“量与计量”在小学阶段课时不多,但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有些学生到六年级还没掌握该知识。又如,在一年级教材中,“认识时间”“人民币的认识”等内容十分抽象,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缺乏,结果,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花了很多精力,可作业或测试的效果仍不尽人意。对于这样的内容,不妨尝试“长作业学习”,即延长活动体验的时间。
基于对上述教学困境的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在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中可以尝试学科内的整合,如单元内的整合、单元间的整合、各册教材间的整合等。学科内的整合,有利于学习材料的整体呈现,有利于任务驱动——让学习真正发生。同时,数学课、美术课、语文课、科学课等不同的科目也可以进行尝试性整合。
二、深读教材,探寻内容整合的契机
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教师要深读教材,把握教材知识点之间本质的联系,向学生传递一个完整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深读教材是教学整合的前提。我们应搜索各册教材间、单元间、单元内有关联的知识点,做到系统连贯,知识成串。
(一)宏观层面:册间寻联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形成是从低到高逐步螺旋上升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起点,有些跨册的学习内容可以整合。如“认识时间”,幼儿园大班(下册)要求幼儿熟悉整点、半点,能在钟面上表示出分针、时针的相应位置。一年级(上册)要求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二年级(上册),要求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小时等于60分,会认、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看上述三个阶段对“认识时间”的要求,一年级孩子的起点已经很高,我们可以将一年级上册的“认识时间”后置到二年级上册,整合后的学习内容更具挑战性,同时也避免幼儿园与小学知识点的重复教学。
(二)微观层面:单元内寻合
小学数学教材每个单元是由多个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组成。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深读教材,为学生构建知识链。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20以内进位加法”的课时安排(见上图)。
笔者将本单元整合,先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和算法,再巩固、优化凑十法,最后在解决问题中熟悉“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有滋有味,防止枯燥地重复同样的学习任务。
三、优化结构,完善内容整合的方式
低年级应借鉴幼儿园的主题式活动,采用大板块教学设计,体现以学为主,更凸显学生的自主性。
(一)任务递进, 循序渐进
任务递进,即前面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拓展。如一年级下册整合后的“退位减法”主题活动的第一课时“破十法”,笔者设计了三大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小朋友算出13-9=4,你是怎么算的呀?学生回答有画图法、想加做减、平十法和破十法,重点讨论破十法。学习任务二:你觉得13减几也要这样破十呢?请同学们自己选一道写下来。学生的作品中,都是用13中的10减减数。在追问中,学生认为13-1、13-2、13-3不需要破十,直接减,进一步理解破十法的算理与算法。学习任务三 :除了13减4,5……要用到破十法,被减数变成几也会用到破十法?用破十法算一算。学生的答案中出现了11-2,12-4,14-9,15-6,16-7等。借助板书,笔者横向、纵向地沟通与比较,帮学生理解了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突出破十法是所有退位减法的基础。
(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今天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具备变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等强大功能,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效能够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教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内容的教师都知道,这个概念比较烦琐,也比较枯燥,凭着嘴讲,教师讲得非常辛苦,还不一定讲得清楚;学生学得很累,还不一定领会。然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直观地看见小数点这个顽皮可爱的小精灵向左移动一位原数就缩小10倍;向左移动两位,原数就缩小100 倍;反过来再向右移动一位、两位,让学生看到原数就扩大 10 倍、100 倍。由此学生直观地感到只要小数点位置一移动,原数就要起变化,至于如何变化(扩大或缩小)那就看小数点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再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向左移,小数与原来相比是缩小;向右移,是扩大”的实质。
一年级数学尝试整合教学,从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来看,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大挑战。整合后的教学,更加体现了学习的“真正发生”。学生经历了探究过程,“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思维。我们聚焦数学本质凸顯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提高和发展。同时,我们在整合教学后发现,一年级数学教材可以尝试整合,但到中高年级,可以整合的内容就很少。对于整合教学,我们目前主要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做了尝试,作业、评价怎样跟进,有待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斯苗儿,俞正强.“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J].小学数学,2015(2).
(责任编辑:吴延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1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