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述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鼓励学生独立构思、独立规划、独立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总结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根除学生依赖思想和提升主动学习意识的根本办法。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都是嫌麻烦、图省事,一些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的程序,老师自己全包办了,省去了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的过程,虽然教学进度上去了,其实效果是事倍功半,给了学生“鱼”却忽视了教学生“渔”,捡到了芝麻却丢掉了西瓜,助长了学生“吃现成饭”的思想,培养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没有实践经验、没有风险观念、没有独立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磨炼经历,这样的教学只是一种施舍、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培养,教学效果收效甚微。要想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质的升华,如果没有经历过涅槃重生的洗礼,就不会有从茧到蝶的华丽转身,那么,如何教会学生自己去“捕鱼”呢?对此我也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思考了许多办法,总结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分享给大家,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促进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点:
  一、做好课前预习
  平时我们都会认为,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主阵地应该是在课堂上,但是如果我们能利用好课前预习这个环节,对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来说无疑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概念和公式推导,教师可以提出要求,让学生个人在家多去经历折、分、拼、切、割、补、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必要让学生一定要得出准确结论,只要让他们感受到动手操作的乐趣就可以了。比如:布置课前预习圆的周长这个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寻找一下家的附近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想想办法能不能求出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来。由于是身边的物体,学生动手的兴趣自然很浓,有些同学会直接用卷尺绕着圆形物体一周,然后量出它们的周长;有些同学会马上使用周长公式,用尺子量出这些圆形物体的直径,再用公式算出它们的周长;有些同學……经过这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的动手兴趣一下子变浓了,都巴不得马上上课,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操作实力。这也为新知识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预热效果。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任务,学生们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可以说,课前预习就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催化剂”。
  二、加强课堂合作
  数学课有很多知识是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事先准备好动手操作所需要的材料,在讲解到相关的知识的时候自己在讲台上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观察着教师的操作,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有些学生就会由于距离较远而忽略了一些操作细节,因此对所学内容印象并不深刻。而有了课前预习任务中给学生留的动手操作任务这个学习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合作学习是其中一个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学生之间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策略。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学习,让学生有勇气通过自身动手操作去得出结论。这比教师单纯的给予、学生简单的模仿更有说服力,这种做法也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更愿意去尝试,不能不说是起到了“兴奋剂”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转化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中有的放矢。然后让学生自由组队,并拿出自己课前预习中准备好的学具进行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必要的引导,学生经历了课前预习的个人动手操作过程后,再参与到小组合作当中来,兴趣一下子变浓了,都愿意把自己的做法和队友交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操作后,学生最后终于找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个阶段既是学生合作一起动手操作的过程,又是学生之间不同思维方式碰撞的过程。因而学生在这个阶段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自身动手操作能力。让课堂合作成为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兴奋剂”。
  三、课后巩固强化
  如果能把课后巩固这个环节利用好,就会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上起到“推进剂”的作用。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合作已经能把所学内容很好地消化吸收掉了,动手操作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了。但对于另外一小部分学生来说,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在学生课堂动手操作之后,教师有必要安排一些提升性的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学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个人通过再次动手操作掌握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体会等底等高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个人动手操作的意识,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总之,“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开发智力的源泉、是启动思维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动手操作的氛围,刺激他们积极参与的兴趣,督促他们养成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在失败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在“山穷水尽”之后才会看到“柳暗花明”的希望,教学生学会“捕鱼”,只要老师给学生一个平台、一次机会,只要放开缰绳,学生就会自己腾飞。
  参考文献:
  [1]陈春丽浅谈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J].南方论刊, 2011,(A01):156。
  [2]姚福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 2008,(Z1):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