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却繁华,回归朴实,营造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老在为怎么教伤透脑筋,应多考虑我在这堂课上教什么,怎样让孩子真正走进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去感知,去获得积淀。在一堂堂语文课下来,我是多么真切地感受到学生渴求的眼神。让语文课堂教学远离过分那些过分强调声、光、电……刻意包装的繁华外表,因为那样的刻意设计,牵引的多是孩子的眼神,却少了孩子们与文本间的对话,遗缺了太多心灵的契合。所以,如何在朴实的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乐学、会学,这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毕竟这才是现实的语文教学。
一、品词析句,在比较中增强孩子的语感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孩子通过阅读文本,在品词析句中去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你会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真正的提升。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关键在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在教学中,我引导孩子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孩子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鸟的天堂》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后,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二、尊重个性差异,在自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读书是师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语言文字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孩子学习有个性差异,带着问题的自读则是打开孩子感知语言文字的一把金钥匙。细细地读,静静地思,你会发现原来学生是如此有创造性。如:我在教学《搭石》一课中,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便让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自读思考活动,寻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另外一处风景”中“风景”美在哪儿,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孩子寻找到了的真正美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行人走搭石,动作協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三、读中质疑,在合作探究中真切感悟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在自由朗读中自行发现的问题绕有兴趣,必定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研读的愿望。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开展全班性的探究性学习,在这一充满激情的去学习的冲动基础上教学,教学的目标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自然是水到渠成。
如在教学《猫》时,我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提出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经过一番自由朗读学生提出了三对相互矛盾的问题:(一)猫既老实又贪玩(二)高兴又不高兴(三)胆小又勇猛,以及满月的小猫有什么可爱。 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我安排了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经过一番激烈地探讨学生们感悟深刻,发表了各自独到的见解,明白了三对矛盾的问题实际并不矛盾的。这样写,是更加能突出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尤其是在研读第二自然段猫高兴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有同学体会“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抓痒”一句是写出了猫高兴时对主人的亲昵、要好、撒娇,主动讨好主人,对主人亲热的表现。这样写是作者把猫看作是母亲身边的一个撒娇的孩子,全然是一种拟人的写法。还有同学发表意见说:“稿子上踩几个梅花印”这句话是写出作者对猫喜爱之极,连上大作家的稿子踩脚印也不讨厌,反而当作一种美来赞赏。
四、拓展课堂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为了让孩子们成为有心人,我会在每周给大家发放识字卡片,让孩子们把生活中遇到的新认识的字记录在卡片上,再在固定的时间给孩子们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机会,这时孩子们在汇报学习中学习到更多的生字宝宝,也激励大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坚持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你会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作者简介:刘波涛 (1978.6—) ,汉族,四川绵竹人,大专学历,一级教师,任职于绵竹市南轩小学,着眼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