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式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的关系。师生关系应更为注重教学相长。对话型教材的编写,要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 应注意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当前的对话教学实践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搭建对话的平台,实现有效对话。
关键词 对话教学 偏差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由传授型向对话型转变。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考察当前语文新课程对话教学的状况,语文对话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般人认为近代教育中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早提出对话理论,其实不然。巴赫金所提出的对话,是指读者与文本之间发生的内心交流:“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对话的话语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是属于接受美学的范畴,后被借用到语文教学领域。“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
1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的的对话关系
“对话式”语文教学首先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传统的语文课堂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白,有时甚至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这时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习惯于被动地聆听、接受。然而随着时代、社会、教材的变革,教师与学生之间应颠覆传统的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代之以“主人”与“主人”的平等关系。师生不再是教育被教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主体,民主对话的双方,在对话中分享理解对课文的感悟。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较有发言欲、表现欲,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磨灭发言欲,到了初二初三就没有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如果有的学生去过百草园、三味书屋,他们非常愿意将他们所见所闻与大家一同分享。把话语权给他们,他们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结合文中鲁迅的介绍,学生以自身的眼光、童心去注视那个儿时的乐园——百草園。不仅课文更宜于理解,学生还会自主地用探寻的目光去寻找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乐园。通过对话,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将经历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2对话型教材
(1)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让教材成为与教师、学生平等的特殊对话者。所谓平等,指这三者处于同一个层面上。特殊,指“对话关 系无疑绝不等同于实际对话之间的关系,它要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两个表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互不知道,但只要从涵义上加以对比,便会显示对话关系,条件是它们之间只须存在着某种涵义上的相通之处(哪怕主题、视点等部分地相通)”。从这个层面上看,作者写作文本、读者解读文本,其根本目的都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探寻、解读和超越,都在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启示意义。对话型教材该怎么编写?关键是要实现教材编写理念的一大转变,即从“教本”转向“学本”。教本的着眼点是学生是一个接受语言材料的容器。学本则重在学生的 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2)教材编制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能引起学生与教材主动对话的兴趣和意愿。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编者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机能,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文本素材,进行合理加工编排,以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
(3)教材设计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应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问题与讨论”中关于“狼”的专题共有四篇写狼的文章:毕淑敏描写了“聪明”“神勇”的狼;蒲松龄描绘了“狡猾”“凶残”的狼;《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了充满兽性的狼;《狼和鹿》叙述了由打狼引起的生态失衡的事 实。教材还通过“对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应该用哪些词语来刻画?…… 从成语、谚语、故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等语句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与思考,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和道理,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
3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有意义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体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
“所有这些素材(指课程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 置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例如,人教版的《皇帝的新装》,设计了“你如在场,会如何表现”的练习题;人教版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设计了一个类似诺曼底号遇险的情景,请学生提出处理办法等。文本成了学生阅读的一部分,成了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学生无法只是作为文本的旁观者,而是成长为文 本积极的对话者,在精神上他和小乌龟一起生活,走进它的命运,思考它的生活,批 判质疑它的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晓河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人民教育,2004(Z3).
[4] 刘徽,李冲锋.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06).
[5]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季伟.是什么阻碍了教育的对话[J].江西教育,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8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