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之道贵于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做好教材的深度研究和解读,能够较好地把握编者的意图,体现课标的要求,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有效促进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56-01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依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也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
  一、通读教材,理清脉络
  1.一节课的知识点所属的知识体系,在整个小学的教材中是如何编排的。
  解读小学数学教材有着固定的模式,一是必须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学习水平为前提;二是以小学数学本身的逻辑思维为基础;三是将前提和基础连结为一个前后联系、上下贯通的知识体系。
  小学阶段一般分为两个跨度较大的时段,大多数数学教师通常只重视本册或者是本学段的数学教材,而很少关注其他学段的数学教材。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对教材解读的不完善,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只是片面、不完整的。例如:“分数”的教学,在三年级上册编排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只出现单位“1”只有一个物体组成的内容;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母是1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的简单应用。五年级下册则安排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其中出现单位“1”有若干个物体组成的内容;还出现了分数的定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六年级上册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从时间跨度上看,对于分数的认识需要跨越两个学段,即从第一学段的具体到第二学段抽象的整体认识,其本质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联合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关系认识”的思维模式,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序”和教材本身的“序”,不断梳理教學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掌握教材的教学体系。
  2.一节课的教材在所属单元的地位。
  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体现在教师深度解读教材上,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本节课,要通读整个单元的教材,知道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目标。例如:四年级“位置”单元的教学,先要在学生熟悉的座位情境中了解“数对”的作用:明确数对的含义;什么是列、什么是行;以及怎么数出列和行;数对的读法。接着从生活情境中提升到比较抽象的图表:巩固用数时表示物体的方法。教材的设计不仅前后知识点相互联系,而且知识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前后知识间交替螺旋上升,因此教师在教材解读过程中要做到“瞻前顾后”,处理某个知识点时,不仅要解读这节课知识,而且要放眼于本节课在本单元中地位。
  二、精读教材,挖掘深度
  1.读主题图和例题。
  图文并茂的教材能带给学生更多探索的空间。在解读教材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赋予知识的生活化,还要精读教材,深入推敲编者意图,从关注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的设计,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地学习。
  (1)解压缩,释放信息。
  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教材是一份压缩文件。教材中一幅简单的主题图,一个简明的数学问题,一句简短的对话等,背后都可能蕴涵着丰富的教学信息。例如:“公倍数”,教材在例题中用了列举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什么教材会采用这种看似比较“笨”的方法呢?《课标》规定:“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所以,在小学阶段,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所涉及到的数都比较小,列举法来源于倍数的意义,容易理解和运用。由此可以看出,教材在学习内容、目标要求方面既遵循了《课程标准》有关的规定又作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后续学习作准备;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也有几种策略,基本的策略是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公倍数或是最小公倍数;变化的策略是写出其中一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其中是先写出其中较大数的倍数比较方便。
  (2)细分层,梳理思路。
  小学数学的每一节教材都可以分出不同的层次。这一方面是教材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百尺高台,起于垒土”,土要一层层的垒,学习过程也应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往上发展。例如:“一年级1~5的认识”,建立符号模型,用数字刻画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有限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接着建立图像模型,用小棒表示相应集合中对应元素,引导学生从物体数量的角度观察事物。领会教材所体现的目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教材中素材的选取和情境的创设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的。
  2.解读习题。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解答习题是学习课本正文的延续,学数学,历来有“做数学”之说。对习题的解读,教师可以亲自解题,通过解题的思考与演算,获得切身体验,了解习题的难易程度和前后联系,了解练习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十分必要的。分析习题的目的性、层次性;分析习题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拓展空间;分析习题的特点与学生的解题特点。恰当的练习,对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习题的解答的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反思过程,可以起到纠正错误理解,深化正确认识的作用,只有深度解读教材才能更好促进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资源,而教师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应该不断地探索教学体系,掌握知识结构,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教材开展有效教学。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的空间,教师应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课程与教学整合,成为课程创生、课堂创造的主角,为学生创设亲历探究过程的、富有个性的和主动发展的学习平台,使我们的课堂因“用好、用活教材”而活力无限。
  参考文献
  [1]孙国春.小学数学教材解读集体偏差现象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3):78-83.
  [2]沈怡怡.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小学数学教材的解读[J].教育科研论坛,2010(11):7-8.
  [3]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0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