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几个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39-01
  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抽象难懂,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兴趣的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教小数近卅十年,仍然想就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设疑激趣,趣中学理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把握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设“障”布“疑”,创造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学,诱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设“障”布“疑”应该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预习时要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预习,授课时要求学生对教材和学过的知识提出疑问,允许讨论争辩,在争辩中明是非,布置温习时要求学生再回味,再思考,也可以提出新的问题以待讨论。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提出“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这时学生判断各异,有的说正确,有的说错误,这时老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指导学生看书,并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进行认真对照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又如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提出“求几个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是否正确,学生经过讨论判断后,要求学生根据这句话列出加法式子看能否改写成乘法式子,使加法算式简便,让学生经过亲自操作后得出结论。
  二、动中有趣,趣中悟理
  符合儿童喜欢自己手摆弄、尝试,需要经过动作、感知再建立具体思维,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儿重认识事物规律。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玩中有趣,趣中明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教师先拿出一个棱长为1单位长度的小方块,告诉学生,这小方块为1体积单位“lcm3”,请同学们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棱长为1cm的小方块,问学生5个这样的小方块排成一排是多少体积?观察长、宽、高各多少cm。再拿10个这样的小方块排成两排合起来是多少体积?再观察长、宽、高各多少cm。学生听完问题后,纷纷在自己的桌面上认真摆起来。当学生余兴未尽时,又指导他们将准备好的另外15个(排成3排)叠上去,这时有多少体积?观察长宽高各几cm,想想有何规律。然后再启发将这30块小木块重新排列组合改变宽高组成另一长方体,再观察思考,从而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三、常式变式,比中辩理
  练习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數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这是数学教学的一条规律,特别是变式题的教学。变式就是对概念(包括图形、应用题等)变换非本质特征,突出本质特征,从而对概念的正确形成有着显著效果,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的变式。
  标准题:育兴小学有女生500人,男生比女生多80人,男生有多少人?
  变式题:育兴小学有女生500人,女生比男生少80人,男生有多少人?
  如果学生只练习标准形式,造成看到“比……多”就用加法,“比……少”就用减法的错误,因此遇到变式应用题就会做错,教学中应该把标准形式和变式应用题一起进行练习,让学生区分。这样练习,不仅能减少错误,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又如,让两个学生同时板演解答以上两题,结果都是500+80=580(人)。为什么两道题的解答过程相同?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互相讨论,结果一部分同学认为两题的条件,问题都一样,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第一条件和问题一样,第二个条件不同。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不急于下结论,再次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形成一致结论:女生比男生少80人,也就是男生比女生多80人,意思相同,叙述形式不一样。两道题都是求男生,是求大数,用加法计算。这样就可避免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弊病,让思维停留在表象阶段,导致理解上的偏差,致使解题思路进入误区。
  四、以言引趣,趣中梳理
  教师的语言应当严谨、严密、严格,并富有逻辑性。但是,小学数学教师也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加强语言组织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则富有哲理的笑话,一个精巧的发问,一个故意的失言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教学“被减数、减数同时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时,我编一个故事:星期天妈妈买回一篮桃子,分给哥哥8个,分给弟弟6个。弟弟看到哥哥比他多2个,便吵着要多分2个,妈妈灵机一动问弟弟说:“你不是想多两个吗?”我这就多给你两个,接着又给了哥哥两个,这时弟弟可高兴了,感谢妈妈满足了他的要求,可再仔细想想,觉得有点不对头,于是数数哥哥桃子个数和自己个数,发现还是比哥哥少2个。这时弟弟发怒了,叫喊着:“不行,不行,哥哥还比我多2个,不公平。”妈妈想了想,接着说:“那好吧,妈妈把哥哥的桃子中拿掉2个”,于是从哥哥的桃子拿掉2个,又从弟弟那边拿掉2个,弟弟还是吵着闹着。这时,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哥哥桃子少了2个和弟弟桃子少2个,弟弟的桃子还是比哥哥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类似的故事很容易引发学生悬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0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