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跨文化视野下的政治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全球化经济、政治和文化融合的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得世界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共享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每个人既是文化的享受者,同时也是各种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与此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也激化、放大了矛盾。不同观点的交锋日益激烈,其争论的激烈程度和影响范围大大超过了以往。人类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和冲突的时代。不同文化只有通过相互之间的共识,才能实现共存与共利、和谐相处。跨文化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意识和能力。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高中政治课蕴含了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丰富内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在跨文化环境下交流的能力,以适应不断深入发展的全球化的时代大潮。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课堂教学;高中政治;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87-01
  在全球化经济、政治和文化融合的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得世界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共享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每个人都处于整个文化网络的覆盖之中。每个人既是文化的享受者,同时也是各种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人们每发出一条微博、微信朋友圈信息,就意味着在生产、传播着一种文化。21世纪的文化生活可谓精彩纷呈、色彩斑斓。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也激化、放大了矛盾。不同观点的交锋日益激烈,其争论的激烈程度和影响范围大大超过了以往。人类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和冲突的时代。[3]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乃至不同的人群都在谋求自身文化的存在以及发展。为了在多元文化并存与冲突的时代中存在和发展,需要不同文化相互之间的共识、共存与共利,和谐相处。尽管跨文化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产生,但跨文化教育仍然停留在外域文化知识传授、以本土文化视角观察外域文化的层次上。这一特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突出。在此基础上的跨文化教育理念,显然无法与现当代教育发展的方向相匹配;也无法与当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相适应。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43届国际教育大会,并发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该文献对各国如何开展跨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突出强调了各国文化和教育制度的独立性和多样性,文化间对话的重要性,跨文化教育的目的、范围、基本原则精神、具体策略和方法,学校在跨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以及跨文化教育的质量标准等方面。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跨文化教育指南》。该文献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准则、目标、作用和实施步骤,具体指导了各国跨文化教育的实施。
  综合上述文献并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指对呈现某一文化的人类群体受教育者进行关于其他人类群体的文化的教育活动,事实上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其目的应是从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到鉴赏相邻民族的文化,并最终发展到鉴赏世界性文化,并同各种歧视现象作斗争”。[1]跨文化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意识和能力。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2]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蕴含了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丰富内容。作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應该如何运用这些丰富的跨文化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仅把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简单地处理成为知识的传授课呢?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为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跨文化教育的内容
  受学科目标和学科特点的影响,跨文化教育在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内容既有文化基本知识的内容,也包含有行为、意识、价值观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文化生活》中对于四个单元知识内容的要求各异,但在内容目标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知识目标、行为目标、情感目标。这三种目标对应了三种层次能力的培养,即:熟悉并理解外国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步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正确评价和对待中外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外国文化,把握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注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在中外文化交流;灵活应付与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状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跨文化交流实践活动,以加深对文化差异的体悟并以此检验对文化差异的自我评价是否正确。[3]
  以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为例,“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这属于知识目标方面的要求,目的是了解文化的相关知识;“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属于行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交往技能;“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则属于情感目标,旨在使学生形成尊重文化以及平等对待其他文化的意识。
  在三个主要目标和三个层次的培养中,传统课堂教学比较侧重知识目标的讲解和第一层次能力的培养,对于情感目标和更高层次能力的培养则较多停留在可用相关知识回答主观题的要求上——这实际上也应归结为知识目标。由于知识内容较少、较常见,《文化生活》往往给广大教师和学生一种“比较简单,考得较少”的感觉而比较不受重视。《文化生活》所包含的跨文化教育的资源在高中政治必修课本中是较多的:既有“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等有利于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要求,也有“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平等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世界眼光的长远追求。因而在《文化生活》课堂教学的处理上,应侧重于行为、情感目标的培养,通过设置相应的情景进行讨论、参观文化场馆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   二、跨文化教育的原则
  国民素质在须在跨文化教育活动中得到建构。培养具开放的心态、世界眼光、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的人,是跨文化教育的目标。为了达到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跨文化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百花齐放、核心引领。
  多元文化社会中,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呈现出相互激荡的态势。人们的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精彩纷呈。各种思潮的相互交锋、暗流涌动,其背后所代表的各种价值观念也籍由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粉墨登场。然而,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是多样化,越需要主流的价值观念作为其导向;否则,广大社会成员的将会陷入光怪陆离的思想漩涡之中迷失其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的主流价值导向。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经受住各种诱惑,始终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在跨文化教育中,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流价值观导向,才能在多元文化主义中始终把握中国教育的本质内涵。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也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内容,是我们在跨文化教育中必须加以认真领会和把握的。
  2.坚持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高中阶段跨文化教育,容易走向外国文化传授的误区。跨文化教育并不是纯粹的外国文化教育;即便是有外国文化教育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传授外国文化知识。学习外国文化的目的,是通过了解、熟悉外国文化,培养学生树立文化平等的意识、树立尊重人类文化的观念,并且通过平等意识、尊重观念的培养来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达到顺利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在跨文化教育中,教师切忌把跨文化教育处理成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授,而应通过设置各种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本领。
  3.坚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
  跨文化教育不是关在课室里学知识。跨文化教育要求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应该要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课堂组织者要有开放及包容的心态,来影响受教者。设置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各种观点,引入世界范围内的新观点、新知识等等,应该是跨文化教育中必须坚持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这种开放新、平等性导向,还要求学习者自觉与外部世界相连接,多与社会互动,在与外部世界的连接、互动中,学习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群交流,逐步培养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跨文化教育的实践途径
  《文化生活》中,跨文化教育内容设置的有所不同,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方法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相关研究认为,跨文化培训的各种方法可以归纳成非文化特色教学法、文化特色教学法、非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等四个门类。[5]所谓的“文化特色”就是指某一种特定的文化;“非文化特色”就是指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简单的理解,就是教学法和实验法两大类。
  其中,教学法主要以课堂与讨论的形式为主,学习与讨论文化的相同与差异。传统的课堂多以教学法为主。这种教育方法的好处是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外国文化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知识性能力。但是,它的弊端也是比较明显的: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缺乏精心组织的教学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外域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知识层面。
  实验方法强调人的最佳的学习途径是人的经验。实验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展现一些人们在陌生文化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场景,学员通过这些场景体会实际的感受,并在实验结束后和教师一起讨论自己从中得到的经验。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比较侧重于教学法。实验法因为其操作性复杂、课时安排较少等缘故,并未成为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文化生活》中,采用实验法教学效果较好的课程内容比较多。教师在课前多做准备,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或者是课外活动,跨文化教育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跨文化教育是当代教育热点之一,其必要性在于身处多元文化社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交流。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到中国工作学习;也越来越多的国人到外国旅游留学。大力发展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流理解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UNESCO: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1992.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刘立勇,李玉洁.多元文化框架下的跨文化教育[J].河北学刊,2013,4(33).
  [4]鲁子问.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22).
  [5]孟凡臣.跨文化教育及其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6]王铁.跨文化教育的内涵、意义与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12,06.
  [7]黄志成,[德]HuerjenHenze.跨文化教育: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J].比较教育研究,2013,9.
  [8]文娟,李政涛.当代教育研究中的全球视野、跨文化能力与中国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0987.htm